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田巧云 | 编辑:葛伟炜

饮料分级只是开始。

好文3486字 | 6分钟阅读

题图源自电视剧《东京单身男子》

前不久,上海现制茶饮界开始推行“分级制”,霸王茶姬、奈雪的茶、快乐柠檬、CHALI等品牌成为上海首批“营养选择”的标识试点企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生鲜电商平台“叮咚买菜”也在近期宣布加入“营养选择”标识分级的行列。

常女士是叮咚的老会员,隔三岔五就要下一单,最近,她发现平台上“酒水饮料”大类里销售的一些碳酸饮料、功能饮料,以及果汁、乳茶、茶饮等商品的左下方,多了一个绿色的“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叮咚买菜App

这个标识与最近正在上海试行的奶茶分级制“师出同门”,同样将平台上售卖的饮料分成了ABCD四个等级。

据了解,叮咚目前已有近200款商品SKU完成分级打标,均由品控部门审定。未来,叮咚还会持续对平台上的饮料和食品进行分级,以帮助消费者更方便、快捷地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饮品。

那么,“饮料分级”的风究竟是怎么吹起来的?此次叮咚的参与,只是单纯地跟风吗?分级对消费者和企业分别意味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起于控糖

事物的发展总有缘起,饮料分级亦如此。

2022年底,新加坡在全球率先推出饮料分级制,要求在售包装饮料须印上类似“红绿灯”的营养等级标签。去年底,新加坡又进一步要求指定场所售卖的现调饮料,必须根据含糖及饱和脂肪量(反式脂肪)的占比,分为ABCD四个等级。

在新加坡最新的分级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糖含量和反式脂肪含量必须同时满足同一个等级的标准要求才能标注相应等级。

此外,分级制不仅要求饮料必须贴上Nutri-Grade标签,还从营销层面进行了相应约束,禁止发布与D级Nutri-Grade饮料相关的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看似严厉举措的背后有着相当程度的不得已:一方面是新加坡人口老龄化严重,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19.1%,另一方面则是持续攀升的糖尿病患者中,30~40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2022年新加坡成年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4.9%,高于日本和中国。所以,早在2013年新加坡就陆续推出了“早安晨运”“全国健步大挑战”等健身活动,鼓励民众养成运动的习惯。

新加坡还由政府补贴,推出过面向商家的“较健康食材开发计划”以及面向民众的“健康筛查计划”等,期望通过多方入手提高大众的健康意识。新加坡政府甚至还表示,未来或将考虑向“糖”征税。

复盘新加坡的路径,就会发现上海今年试行饮料分级制也是有迹可循的。

2022年4月,中国发布了最新一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指南”)。相比2016年的老版本,新版本中有两条与“糖”相关的建议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其中一条是在“少油少盐,控糖限酒”的原则之下,建议人们要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另一条则是建议人们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这背后当然也是因为一些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指南”显示,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也就是说,中国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就大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41亿人,发病率高达12.8%。这还没算上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或者一些胰岛素受损的“糖前”人士。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糖并非唯一的“凶手”,但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会造成肥胖,最终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已经成为共识。

控糖控脂势在必行,饮料分级只是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级场景继续延伸

在人们健康意识提升的同时,消费品的健康化升级便是大势所趋。

前不久,上海启动了首批营养健康指导师试点项目,对现制茶饮进行了“分级制”。从推行三个多月的效果来看,有一些消费者表示已经知道分级这件事,在选择奶茶时会有意识地选择等级更加健康的产品,也有部分消费者表示不会特别在意分级,只会根据口味来选择,毕竟选择奶茶是为了快乐。

零售君打开首批试点的茶饮品牌之一 ——“霸王茶姬”的点单小程序,发现每个单品旁边都有一个分级标识。

这个标识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根据消费者的选择动态变化。比如在原叶鲜奶茶的细分项里,当零售君选择一杯“醒时春山”,并点了“热+标准糖”的选项后,这杯奶茶的营养标识旋即显示为“C”,当零售君将“标准糖”改为“不另外加糖”后,该标识即刻又调整为“B”。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霸王茶姬小程序

从长远来看,分级制对0卡糖行业也是一个利好。0卡糖品牌“爱乐甜”创始人杨乐向零售君表示,由于0卡糖是0热量和0GI的产品,用0卡糖代替蔗糖,可以使奶茶的热量和升糖指数降低,“我们目前已经和大部分头部茶饮品牌合作,未来还会和更多品牌联合创新。”

虽然目前分级制规定,只有不添加任何糖的饮品才能评为A级,添加0卡糖的饮料只能评为B级,但可以相信,B级饮料也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甜蜜”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此番从年轻人常喝的茶饮入手,不仅是控糖的一次有益探索,同时还能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奶茶企业一起,通过研发创新找到健康与口感的平衡点。

当然,含糖饮品不止存在于现制茶饮行。瓶装饮料里的含糖量也不容小视,所以叮咚买菜在行业内率先对平台上的饮料试行“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叮咚买菜App

据了解,叮咚上的“营养选择”分级也是根据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标准,通过对平台上产品的非乳源性糖、非糖甜味剂、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这四个指标来综合评估的,并将饮料产品分成ABCD四个等级。

整体而言,被评定为A、B级的饮料产品,相比C、D级饮料的糖分和脂肪含量更低一些。当然,最终评定依然取决于四个指标中的“短板”项,即如果某产品在四个指标中的某一项打分为D,该产品就会被评级为D等级,只有当四个指标均符合A等级的要求,才会被评级为A等级。

“饮品所示等级均是根据产品配料表、营养成分表以及原料测算结果进行标注的。”叮咚买菜此次营养分级项目的负责人胡国栋介绍。

显然,营养分级相关标准的应用场景,正在从奶茶行业向其他行业延伸。在首批试点企业之外,未来,消费者还能在哪些渠道和场景下看到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倒是一件可以期待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控糖到清洁标签

一般人购买食物,最关注的是什么?

据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发布的《中国消费者食品标签认知及使用状况调研报告2020》显示,偶尔看配料表和营养标签的消费者各占样本近五成,从来不看营养标签的消费者达13%以上。

健康意识的提升,仅靠相关部门的引导或者企业的产品创新还远远不够,消费者自身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与外部因素相辅相成。

一方面,消费环境的变化可以推动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升级,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倒逼企业通过创新找到细分赛道的机会。

“成分党”开始崛起是一个明证。最初,他们关注的是护肤品的成分是否健康,慢慢地,领域开始扩大,从护肤品向食品饮料等扩展——要想从这群人的口袋里掏钱,干净的配料表是唯 一“征服”他们的利器。

于是,全球范围内又刮起了“清洁标签”(Clean Label)的风,一些全球型的食品企业开始参与并大力宣传这个概念。

事实上,清洁标签起源于欧盟,但至今还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定和定义它。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你可以简单地将标注了清洁标签的食物,理解为不仅食材本身更天然,而且还未添加任何人工色素、防腐剂,制作过程也很简单。

听起来还是有些含糊,但如果说国内常见的有机食品、非转基因食品也属于清洁标签食品,这种认知可能就比较具象了。

2022年9月开始,叮咚买菜也推出了由品控部制定标准的“清洁标签”专题,一些配料表更加简单、成分更加天然的食材得以进入该专题,目前已覆盖烘焙、预制菜、米面制品多个品类,累计选入了近600个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叮咚买菜App

此外,国内一些企业开始实行的“可追溯体系”,也是帮助消费者识别食物健康程度的另一种路径。

比如麦德龙推出的麦咨达“绿标”,凡是印上这个绿标的食品,消费者即可以通过手机扫码来查看这个商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麦德龙官方微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无论是清洁标签、可追溯体系,还是最近被大众广泛关注的营养分级,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帮助消费者快速高效地甄别更加符合自身健康需求的商品。

上海市疾控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表示,“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目前已经在社会、企业和消费者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希望标识能成为帮助消费者选购健康食品和规范食品企业生产行为的有效工具。

可以预测,“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的诞生不只是一阵风,而是会在持续优化与完善之后,逐渐渗透到更多的行业和城市中—— 一个与“健康”有关的新风口正在形成。

* 如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零售君(lingshoujun201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快来说说,你买奶茶时会留意“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