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日喀则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发扬“四敢”精神,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劲头启动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后山2024年先造后补工程(以下简称“扎寺后山先造后补工程”),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本地特色、体现本地智慧的造林模式,奋力争当“干部敢为”的表率,持续激发“地方敢闯”的劲头。

坚持党政主导、绘就蓝图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扎寺后山先造后补工程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和保证。

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的工作要求,聚焦政治引领,坚持科学谋划,强化保障机制,多次就植树造林工作研究部署、调研指导,并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紧抓造林黄金季节,成立扎寺后山先造后补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和现场技术服务专班,蹲点开展工程进度督导、技术指导及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严把苗木质量关和栽植关,确保新造林进度质量和历年植树造林成果巩固,切实保障工程项目质量、安全、进度和效益。

市直有关部门坚持把国土绿化工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统筹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划定绿化用地,不断完善符合日喀则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制定印发《日喀则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3年)》《日喀则市2024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工作方案》等多项实施方案,系统全面、科学完整推进“两山”理念融入具体工作中,不断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坚持因地制宜、把握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扩绿,就是要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围绕“科学、生态、节俭”三个关键词,日喀则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宜绿则绿、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原则,按照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科学选择更加适宜日喀则栽种、成活率高的树种,主要以本地适应性强的杨树、榆树和本地乡土树种沙棘、醉鱼草、竹柳为主,确保栽一株活一株、造一片绿一片。

充分考虑常绿树种与落叶开花树种搭配,结合扎寺后山地形、气候等因素,制订详细项目计划,编制作业设计,科学优化树种和花草结构,不断增加绿化层次,达到造林树种生物学特性与造林地理条件相吻合,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持续提升造林质量,提高造林保存率。

坚持数量和质量共增、存量和增量并重的原则,严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组织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植物检疫中心)骨干力量,对扎寺后山造林绿化项目调运苗木进行抽检,抽检6批次、检疫苗木40万余株,切实保障苗木质量和生态安全。

坚持造管并举、以管促造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为有效推进先造后补植树造林各项工作,日喀则市确定了定点、定片、定区划定包保管护区的工作制度,不断压紧压实责任,加强政企联合,抓实林地管控。林草系统抽选业务骨干分组不定期对造林情况进行实地督导检查,把准造林进度、把控造林质量、把牢管护责任,并将履责情况纳入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重点内容,千方百计巩固发展绿色成果。

有关责任主体严格制定落实林长制、包保管护制要求,持续加强造林点管护巡逻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爱护造林绿化成果。今年3月以来,共对扎寺后山累计开展巡逻60余次,妥善移送后山放生牲畜261头。

扎寺后山先造后补工程坚持“政府统筹、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原则,公开招投标确定江苏润藏建设有限公司为项目实施主体,由林草系统全程监督指导,共同推进植树造林工作,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实现企业有收入、群众能增收,政府有税收的良好局面。

坚持生态惠民、促农增收

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在扎寺后山先造后补工程实施过程中,日喀则市积极动员农牧民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群众致富生态产业,按照自治区相关要求,支持和引导造林主体有组织地吸纳当地农牧民群众参与到扎寺后山先造后补工程中来,实现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双赢目标。

同时,充分考虑扎寺后山先造后补工程岗位和工种需求,结合投工投劳群众技能状况、就业状态和就业意愿等情况,积极对接市林草局、林业技术服务中心,邀请苗木种植方面专家,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以工代训,持续提升植树工人技能水平和能力。创新方式方法,用好用活各类平台载体,大力宣传日喀则市国土绿化工程情况,吸纳更多农牧民群众参与到植树造林、美化家园项目中来,不断营造宜居宜业浓厚氛围。

截至目前,植树造林、美化家园项目区域通过投工投劳带动当地农牧民群众1.58万人次、增收379万元,雇佣当地群众机械11台、增收23.65万元,从本地珠峰生态园林绿化公司、日喀则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江当等苗圃基地采购种苗5.71万株、价值约78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