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李卓谦 李增高

责 编|郭新磊

通讯员|何生虎

正文共3432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胡地亚于孜镇地处新疆伊犁河谷中部,位于素有“塞外粮仓”“杏乡”美誉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境内,全镇总面积6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

伊宁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县法学会会长武晋峰介绍,胡地亚于孜镇属于城乡接合镇,辖区有新月亮湾、力创、白杏子等五大综合市场,有78家企业、2000余户商铺入驻,日人流量达7000余人。“经济纠纷、宅基地纠纷、征迁补偿、信访诉求”四类问题集中,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2022年6月,在伊宁县法学会的指导和胡地亚于孜镇党委的领导下,胡地亚于孜镇法学会工作站正式建立,依托镇一站式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等资源,由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统筹,聘请伊犁州党校驻村教授、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伊犁州分院驻村法官、伊宁县人民法院法官、镇人大主席、镇司法所所长、镇派出所所长、镇政府法律顾问等担任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建成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同时在胡地亚于孜镇辖区10个村成立了由驻村法官、驻村民警、“法律明白人”等人员组成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基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专业优势,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保障。

今年3月,胡地亚于孜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就依托法学会工作站,成功解决了一起合同纠纷,使4500亩土地顺利完成流转,成功为330户群众避免了经济损失。

拖延不付 4500亩土地流转面临风险

2023年10月18日,胡地亚于孜镇博斯坦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新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4500亩土地托管合同,合同约定博斯坦村330户群众将家庭承包的4500亩土地进行流转,交由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制种玉米,每亩1750元,共计7875000元,于2024年2月25日前完成支付。

胡地亚于孜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博斯坦村第一书记武丽丽在对该村签订的合同进行整理时,发现该土地托管合同涉及资金较大,存在合同内容中缺少抵押物、违约责任不详等瑕疵。

作为伊犁州党校驻村工作队队长,武丽丽还兼任伊犁州法学会理事和伊宁市人民法院陪审员,长期从事法律研究和实践,她敏锐地察觉到合同中的这些问题将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于是在仔细研究合同后,她与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进行了沟通,并向镇负责同志做了汇报。

其后,武丽丽又积极与新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接,于2024年1月12日,在镇长主持下,与对方进行了面对面沟通,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补充协议:新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原有资金一次性支付的基础上,分2次向群众支付土地流转费用,第一次在2024年2月9日前支付,保障各族群众欢度春节,第二次在2月25日前全额支付剩余款项。

但是,直到2月10日,新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未向群众支付任何费用。其间村委会多次电话联系该公司负责人提醒相关事宜,但该公司负责人各种推诿,合同纠纷风险加大。村委会在合同到期日的次日,即2024年2月26日向新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送达了书面催款通知书,并开始保留书面、电话录音、微信等证据。新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收到催款通知后,表示愿意履行合同,但履行时间不定,不断拖延。

春耕即至,涉及土地流转的群众开始着急,有的担心土地无法流转,耽误了春耕时间;有的担心土地流转了,钱拿不到……面对群众的种种担忧,武丽丽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多次商议研判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在积极安抚群众的同时,向镇负责同志汇报情况,开始通过法律渠道与新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解除合同,改被动为主动,重新发包土地,降低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

“首席”支招 村民利益得到保障

2024年3月20日,经胡地亚于孜镇党委研究,由镇党委书记牵头,组织镇部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镇分管领导、博斯坦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新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召开会议,商讨解决事宜。

会上,武丽丽将博斯坦村签订合同的相关事宜做了说明,也向公司代表列举了其违约行为及证据,并表示为了避免双方经济损失扩大,依然希望进行协商挽救。不过,她也表明,在做了大量工作后,群众愿意按照市场对土地价格进行适当调整,但因公司前期违约,现要求所有的土地费用必须一次性支付完毕,保证群众利益不受损。公司代表则表示,关于土地价格愿意重新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但仅能先支付10%的资金。

双方就土地价格、资金支付比例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最终因公司资金短缺无法达成一致,协商失败。

在镇党委和律师见证下,武丽丽代表博斯坦村现场拟定告知书:“新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2日内未打款视为违约,依法解除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将49.5万(元)保证金、900亩小麦种植权及其附着物的收益均归博斯坦村委会。”新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拒绝在催款告知书的回执函上签字盖章。

为了更好地保护群众的利益不受损,2024年3月23日,博斯坦村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建议下,按照法律程序,以邮寄的方式送达告知书,保留相关证据材料,依法解除2023年10月18日签订的4500亩《博斯坦村土地托管合同》,同时保留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新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责任的权利。

随后,博斯坦村在与其他多个土地承包方沟通、协商后,选择了诚信度高、资金充实的企业进行合作,依法签订土地承包合同,顺利完成土地流转工作。

“这件事情的顺利解决得益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专业力量,以及公共法律服务带来的助益。”武晋峰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纠纷呈现出新的类型和不同形式,基层治理循法而行势在必行,“基层矛盾纠纷的化解不能等,等着矛盾产生后再化解,就本末倒置了,应当学会发现风险、防控风险,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武晋峰说,依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就可以将法律专家的作用从办公室延展到田间地头,让专家的能量在实践中汇集变强。

一站式法治服务 实现矛盾纠纷诉源治理

近年来,伊宁县法学会在全县20个乡镇(片区)设立法学会工作站,胡地亚于孜镇将法学会工作站与公共法律服务站相结合,打造了“法学会工作站+信访+司法+人大+政协+基层立法联系点”一站式法治服务中心,并精心打造1400平方米的普法惠民绿色生态法治文化广场。

伊宁县法学会胡地亚于孜工作站负责人李鹏飞介绍,胡地亚于孜镇一站式法治服务中心的办公区域合理设计成一楼“司法+信访”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通道,二楼是“‘首席’+司法+政协”法治服务专属通道,三楼是“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民主立法直通车通道,整体划分为“信访接待区、司法服务区、司法工作区、司法管理区”,形成“一场三道四区”办公模式。

“通过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将法学会工作延伸到基层一线,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作用,让法治服务惠及基层组织和各族群众。解决了以往总是让老百姓‘跑冤枉路’的问题,对群众诉求做到‘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使基层真正成为社会矛盾的‘终点站’。”李鹏飞说。

自胡地亚于孜镇将法学会工作站建成以来,组织动员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疑难信访积案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创新成立了“白杏子调解室”“席伟博警官调解室”,建立群众“说事点”“议事厅”,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试点,通过村级调委会、镇级调委会、依法诉讼和司法机关委托受理四个渠道,依法依规保护调解人的合法权益。并依托“法润杏乡·典进万家”“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开展“订单式”法治宣传教育,营造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武晋峰表示,坚持服务群众是法学会工作的生命线,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以“第三方”身份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普法宣传工作,有效提升了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法治化水平。

此外,胡地亚于孜镇法学会工作站还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专业优势,积极配合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全方位收集社情民意,主动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调解条例》等17部法律法规草案修订意见的征求复函工作,提出修改建议41条,其中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纳1条,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采纳5条,为胡地亚于孜镇服务民主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当前,胡地亚于孜镇的法治工作取得了‘四降三提高’的成效(四降,即民转刑案件、民事诉讼案件、行政复议案件、群体性信访事件呈下降趋势。三提高,即人民调解调处率、人民调解成功率、信访案件调解率提高),有效改善了辖区内治安环境,实现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李鹏飞说,胡地亚于孜镇一站式法治服务中心已成为最受群众喜爱的“为民服务窗口”和一张亮丽的“法治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