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南京与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打运动战,建立根据地。”

这一步棋,毛主席从1946年就开始考虑了。

直到1947年6月,毛主席下达了挺进大别山的命令,12万刘邓大军从鲁南强渡黄河,直捣蒋军腹地。

蒋介石仍然坚信他的黄河战略:

在陕甘宁边区彻底击溃我党中央及首脑,或是逼过黄河,陷入他严密防守的华北平原。

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

胡宗南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被老蒋任命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从1937年开始屯兵西北,这时他手握34个旅25万大军,向陕甘宁边区发起强力进攻,从攻占延安开始,胡宗南部就被我军的“蘑菇”战术磨得团团转。

保卫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昆仑纵队”,仅有800人,彭老总的西北野战军也不到3万人。

敌我双方兵力悬殊,但毛主席力排众议,坚持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这是解放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转战陕北。

1947年7月初,蒋介石知道毛主席还在陕北,气得大骂胡宗南,此时胡宗南像一只无头苍蝇,四处搜查我党中央的踪迹,搞得陕北地区一片鸡犬不鸣,尽失民心。

彼时,陕西靖边县小河村,中央前委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发电报,拟文稿。

到了傍晚,大家聚在场坪上开起了小型舞会,庆祝又一次在艰难又危险的环境下险象环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窑洞里,悠闲地抽着烟,与周总理、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一起讨论接下来的战略布局,他打着手势形象地比喻说:

“这一刀将让蒋介石乱了阵脚,岌岌可危的蒋家王朝,伸出双臂一无所获,反被刺一刀。”

毛主席早做好准备在陕北展开持久战,撤出延安时就说过:

“不打败胡宗南,决不离开陕北。”

毛主席在等待时机,变被动为主动,让蒋介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陈毅为此曾经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毛主席和蒋介石在陕北这个棋盘上下棋:

“黄河为界,举手无悔。”

我军从王家湾到小河村,经历2个多月的转战,可谓是步步惊心,党中央前委在7月21日至27日召开了小河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河曙光,伟大转折

会场就设在小河村一户农家院里,大槐树下临时搭的凉棚下,毛主席、周总理、任弼时,彭老总、贺龙、陈赓、杨尚昆等人围坐在一起。

陈赓一见到毛主席,又提起要他东渡黄河的事,他说这样同志们可以保护毛主席的安全。

毛主席内心坚定,不愿再讨论东渡黄河一事,直接绕开话题:

“陈谢大军你们在晋南打得好,把蒋介石吓坏了,接下来要你们再吓吓他,非把他吓疯不可!”

陈赓又说,他可以去打山西的阎锡山。

毛主席连连摆手:

“阎锡山目前的威胁不大,现在主要的目标是蒋介石和胡宗南。”

虽然胡宗南屡战屡败,是我军公认的志大才疏,但毛主席无半点轻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当年贺龙凭两把菜刀闹革命,毛主席曾多次赞扬他的英勇事迹,陈赓又向彭老总请战,表示可以调到陕北,同西北部队集中作战。

但任弼时说目前陕北的粮食非常紧缺,转战中连毛主席也没得吃,如果你们两支部队都要靠贺龙同志从山西运粮过来,那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陈赓一听不能打阎锡山,又不能支援陕北,岂不是无仗可打了,他笑着说:“那我不是要失业了。”

一旁的周总理说:

“你也可以是一把刀,而且是一把好刀!”

接下来,会议进入到核心议题,毛主席详细分析了现在的局势,并阐述了如何进一步组织和发展进攻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准确地说是“刀”,其实是锋利无比的三把刀。

第一刀是刘邓大军,他们此时已经渡过黄河,向大别山挺进。

第二刀是陈谢大军,他们将从晋南、豫北交界处南渡黄河,挺进豫西、陕南。

第三刀是陈粟大军,他们将越过陇海路南下,进入豫皖苏平原。

三把刀排列成“品”字阵势,主动出击蒋军势力薄弱的中原地区,这正是毛主席经略中原的伟大战略思想:三军配合,两军牵制,突破中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地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刘邓刺中的是前胸,陈谢击打肋骨,而陈粟则是敲击后背。

毛主席曾说过:

“不要等我们的作战力量超过敌人以后再来进攻,而是要不失时机地从内线作战转为外线出击,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主动发起进攻,使解放战争尽快发生伟大的转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夏几千年,中原腹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哪一场战事不是最终逐鹿中原,鹿死谁手?所谓“自古谁得中原,谁可得天下。”

毛主席之所以在这时作出由防御转入进攻的决定,正是因为时机成熟了。

截至1947年7月,在一年多的作战中,我军各个战场都取得重大胜利,歼敌110万余人,虽然敌强我弱形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两军的兵力对比悬殊有了很大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上各位中央领导讨论得正起劲,毛主席突然站了起来,一手叉着腰,一手奋力挥动着:

“战略全局的中心环节就是刘邓大军向大别山跃进。”

周总理补充道:

“我们要在南起长江,北至黄河,西从汉水,东到黄海的中原大地上,三路大军互为犄角,协力配合,向敌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龙指着地图说:

“太好了!这不是挺厉害的三把刀吗!”

接着,毛主席又风趣地对陈赓说

“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吗?”

陈赓点头表示知道,毛主席又笑着说:

“你可别把锅砸了,船也别沉。”

几路大军都挺进中原,陕北只有靠彭老总单枪匹马继续与胡宗南部周旋。

毛主席做了更长远的计划,他说要打倒蒋介石预计用5年时间,可见把困难预估得非常充足,需要一点一点地诱敌深入。

贺龙问彭老总:

“你们北上榆林,放的是一条长线。”

彭老总点头表示默认,任弼时接着说:

“要引胡宗南这条大鱼上钩,昆仑纵队也要往榆林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1日,毛主席一行朝榆林走去……

为牵制胡宗南主力留在陕北,以策应陈谢大军南渡黄河、进军豫西,以及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毛主席决定主动出击,攻打榆林。

围榆打援,沙家店战役成拐点

榆林的战略位置对于两军都非常重要,这次毛主席、彭老总决定主动出击榆林,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先天条件,那就是此时西北野战军在转战中的成长速度惊人。

8月初,彭老总开拔到榆林的兵力有8个旅约4.5万人,毛主席与党中央驻扎延安12年,与陕北人民鱼水情深,在危难时刻军民一心,部队自然得以飞快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彼时,国民党防守榆林的是邓宝珊第22军、钟松部整编第36师第28旅及地方保安团队,合计兵力只有1.5万人。

这场战役从兵力上的悬殊,我军占了明显优势,这可急坏了胡宗南和蒋介石,老蒋跑到延安来督战,下令务必守住榆林。

蒋介石认为我军围攻榆林,证明我军不惜暴露,一定是走投无路,所以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老蒋命胡宗南部主力6万多人分路北上,解救榆林。

8月6日,双方开火交战,经过一天激战,我军歼灭了敌军两个营。

接着,第二天又攻占城南高城和飞机场,完成对榆林外城的包围。

胡宗南急着南调北援,他的主力部队火速增援,只有西北马家军向来与胡宗南有嫌隙,说的援兵到最后也没见着人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10日至11日,西北野战军连续发起两次总攻,均未成功。

这时刘戡所部和钟松所部南北对进,把西北野战军压缩到榆林、葭县与米脂之间的狭小区域内进行决战。

面对这种情况,彭老总准备先解决从左翼逼近榆林的钟松整编第36师。

钟松部都是精兵强将,抗日战争时期,他的部队就是国民党军队中少有的“德械师”。

在“淞沪会战”,他率领的独立第20旅是“八一三事变”先遣部队,在上海虹桥打响了中日大战的第一枪。

彭老总本想打钟松个出其不意,可钟松十分狡猾,率领整编第36师不走公路,而是绕道穿越沙漠,成功绕过西北野战军预设阻援阵地,进抵榆林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军来不及调整部署,为争取主动,彭老总果断下令撤军,8月12日,榆林之战结束。

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向榆林东北常乐堡转移,以诱敌北进,主力则向榆林东南地区隐蔽集结,待机歼敌。

毛主席要求彭老总准备七天的粮食,以利必要时机动。

钟松率部趾高气扬地进入榆林城,国民党各种媒体纷纷大肆宣传“榆林大捷”,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钟松,误入“调虎离山”计之中,却全然不知。

8月19日,毛主席顺利摆脱胡宗南的追踪,终于来到西北野战军总部所在地前东元村,他和彭老总商量后决定在沙家店请君入瓮。

8月20日,一切准备就绪,就在二十来里之外的沙家店,一场伏击大战就要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几个月以来,毛主席率党中央走过靖边小河、子洲、绥德、米脂,当时被逼到咸榆公路与黄河之间的狭小一隅,若不能打破胡宗南的围攻,只有北上进入晋绥,这是一步死棋。

但倘若赢了眼前的沙家店一役,这盘棋就活了。

中午1时,战斗打响了,我方率先向敌军发起进攻,霎时间,沙家店尘土漫天,天地崩裂。

梁家岔的土窑洞里,电报频频,电键声声……

突然,门前站岗的战士听到毛主席在电话中说着自己的真名,自从撤离延安以来,他一直用化名“李德胜”作为掩护。

战士们见毛主席“志在必得”的阵势,大家打心底欢喜,知道胜利在望,憧憬着曙光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老总牵着胡宗南的“牛鼻子”往北跑,在沙家店一个回马枪,黄昏时分,捷报传来,这一战,我方大获全胜。

敌整编36师的165旅123旅共计6700余人被团团围在沙家店。

绝望中的钟松求助无门,最后扮着马夫灰溜溜地落荒而逃,胡宗南和刘戡也是爱莫能助,据说钟松后来受到了国民党军事法庭的审判。

不过1948年,他又回来了,与彭老总在西府战役中再次交锋,结果出奇地相似,他再次仓皇而逃。

这一次他再没脸回南京,就跑到香港做起餐馆老板。

直到1950年,胡宗南逃到台湾,才把钟松招了回去,庆幸的是,胡宗南死后,他还能安享晚年,旅居欧美各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家店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是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点。

毛主席亲自去彭老总司令部祝贺,说这一仗打得实在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

“转战陕北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毛主席用湖南话称赞道:“打了这一仗,就过了。”

东渡黄河,扭转乾坤

沙家店战役之后,敌人的各个战线,像冬天的冰凌在滔滔黄河水中消融。

胡宗南号称20万大军进攻陕北,经我军多次打击,士气低落,半年中被歼灭和拖垮近半数,我军愈战愈勇,士气高昂。

此时,陕北局势已被彻底扭转,全国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党中央的部署,8月中旬,刘邓大军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

8月20日当晚,毛主席一行转移到了朱官寨。由于沙家店战役后的有利形势,在朱官寨的一个月,毛主席的心情都非常好,唯独有一天例外。

这天在毛主席住的窑洞里,刚刚收到刘邓大军发来电报,情况异常险恶:蒋介石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千方百计地切断刘邓和陈粟大军的联系,隔绝陈谢兵团的支援,企图将刘邓大军困死、饿死、冻死在大别山。

这时,蒋介石调集重兵到达汝河南岸和平汉铁路,阻止刘邓部队南下、西进,企图在沙河以南、平汉路以东、汝河以北地区歼灭刘邓大军。

收到电报后,毛主席脸色凝重,弯着腰看地图,研究敌我形势,他3次拿起铅笔想要在地图上作标记,结果手中铅笔几次掉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北地区本就贫瘠,粮食紧缺,转战期间,部队多是处于半饥饿状态。

1947年是最艰难的一年,又遇天灾,加之战事不断,农民家里没什么可吃的了。

沙家店战役时,米脂的糜谷、豆类、玉米、高粱等庄稼才刚刚灌浆,正是长劲的时候,迫于无粮,只能提前收割,这在米脂历史上也是头一回。

毛主席都是跟着部队一起吃,常吃黑豆和糠菜糊糊,长期营养不良,他的双手浮肿得像水晶馒头,连一支铅笔也拿不起来。

正当毛主席认真思考时,一位医生悄不声地走了进来,打断了毛主席的思路。

“我没有病!”毛主席一声怒吼,吓得医生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弼时听见毛主席的声音,赶紧向朝窑洞内走去,见毛主席还怒气未消,生气地来回踱步,他示意医生悄悄离去。

窑洞里没有一丝声响,异常安静,毛主席凝视着地图,双眉微耸、神色严峻。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叫来工作人员,口述给陈粟的电报 ,要他们火速渡河配合刘邓。

8月27日,刘邓大军不负众望,终于到达大别山地区,建立了根据地。

彻底打开了战场局势,将当时各军区的军民策应和后方两路大军联合在一起,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国民党军腹地。

面对刘邓大军给南京和武汉这两个重要城市造成威慑,蒋介石不得不暂缓前线攻势,从前线调来部队拱卫南京,大大减轻了我军前线的作战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着棋,毛主席下了一年多,终于在1947的夏秋之季顺利落子。

8月下旬,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东逼洛阳,西叩潼关,谭震林、许世友率山东兵团进行胶东保卫战,转入了内线反攻。

9 月下旬,陈粟大军分路越过陇海路南下豫皖苏边区,至此,党中央关于战略进攻的一系列构想全部变成了现实。

1956年,邓宝珊出席人大会议,他好奇地问毛主席:

“为什么要两次攻打榆林?”

毛主席听后,思考一会儿,说:

“围榆打援,打的是胡宗南、马鸿逵嘛!”

邓宝珊听后,心中释然了,庆幸自己当初起义的正确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被俘的国民党将领们感叹:

“共产党总是能知道我们的行动,我们却对共产党的行动如聋似瞎,这个仗还怎么打?”

在转战陕北那种极端艰苦而险恶的环境中,正是毛主席运筹帷幄,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变。

毛主席高瞻远瞩,眼光如炬,下第一步棋时他往往就在布局后面的好几步棋。

1947年10月,转战到佳县神泉堡后,毛主席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吹响夺取全国胜利的进军号角。

12月,米脂县杨家沟“十二月会议”后,西北野战军转入“攻城打援”外线作战,在宜川、瓦子街地区一举歼敌300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西北战场的空前大捷,胡宗南精锐之师再次遭受沉重打击,陕北形势完全改观。

毛主席决定可以过黄河了,去谋划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大方略,此时的蒋介石后院起火,军心不稳,已响起了四面楚歌。

1948年3月下旬,毛主席东渡黄河,告别他生活和战斗了13年的陕北人民,去迎接光芒四射的朝阳,缔造新中国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