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6月26日电(记者陈尚营、屈彦、潘峰)在文物保护专员曹小平的手机里,仍保存着6月20日洪水来袭时的视频,“这水太猛太吓人了,地势稍低一点的地方都会进水”。视频中可以看到,有老房子进水,村民挽起裤腿站在水中。

记者24日来到曹小平所在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镇许村村,河水有些浑浊但水量不大。走进视频中被淹的老房子,并无异样,仅有墙上约40厘米高的水迹证明两天前的洪水凶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村村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村内有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暴雨山洪过后,这些老建筑整体状况良好。

这不是普通的一场雨。许村镇党委书记张志新说,从6月19日到21日,许村村降雨量超过520毫米,是安徽省降雨量最大的一个站点。“水像是从天上泼下来的。”他形容。

数据显示,近5年,安徽省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

张志新、曹小平都有多年文物保护经验,水退之后马上组织人员开展清淤工作,避免对古建筑地基产生影响。

除了现代的保护,古人在建村时就有着应对洪水的智慧。流经许村村的昉溪河上有一座高阳廊桥,桥始建于元朝(1271年—1368年),桥墩的迎水面建有一个分水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小平说,分水尖像一把刀,能减少桥墩受到的洪水冲击力,还能将从上游冲下来的树枝等杂物拨到两边,“巧妙的设计保障了桥体安全,又可有效避免河道阻塞”。

黄山市在这次暴雨中受灾严重。在这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境内,有超过300个中国传统村落。

黟县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暴雨中宏村安然无恙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热传,这不是宏村第一次因为其科学的水系设计被网友称赞。

宏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的排水系统,是按照牛的形象设计而成,每个环节、每一部分都在发挥排水功能,形成进水、引水、渗水、蓄水、保水、利水、排水的完整体系。

这样的设计理念,在黄山的很多古村落中都有体现。唐模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东部,始建于唐朝(618年-907年)初年,本轮强降雨后,村内设施及古民居状况良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来得急,走得也快。”世代居住在唐模村的许振东见证了这一切。

记者发现,唐模村内有多条水渠,流经村子的檀干溪内也有多处堨坝,侧面有不少暗渠,村子周边也开挖了几汪水塘。

许振东说,遇到洪涝时,可开堨闸泄洪,两岸街巷和民宅的雨水排泄系统都以明渠、暗沟通往檀干溪,畅通无阻,“假若檀干溪水满,多余的雨水会顺着暗渠流入周边的水塘储存,用于灌溉。”

不仅如此,由于唐模村处于黄山余脉丘陵谷地,两侧都有山丘作为屏障,为防止山洪泄于檀干溪,在村的西南、西北两侧挖设了水道泄洪,洪水最终汇聚于檀干溪下游。

“一面泄洪,一面蓄水,梯次开发,层层利用,这是古人的用水智慧。”许振东告诉记者。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