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已成现实问题。作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贵州省息烽县通过发展村集体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破解由于土地细碎化导致种地不挣钱,从而影响生产积极性的问题,引领带动更多小农户参与现代化大农业进程。同时,村集体获取了相应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增强自身发展动力。

“谁来种”——

村集体托管

6月农忙正当时,沃野绿意蕴生机。放眼息烽田园,阳光和煦,满目葱郁,处处孕育着希望。

在西山镇金星村被托管的稻田里,农机正在来回穿梭开展机插秧服务,这是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队在为本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专业的农机手操作,机耕、机收又快又好。我家只有1亩多地,但是服务队不嫌少,1个电话打过去就来了。”金星村火金山组村民李春菊说。

据悉,金星村社会化服务队成立的初衷是为外出打工没人种、劳动力不足没法种的小农户提供服务,同时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探路。

“都是一个村的,我们不挑地、不挑时,老百姓喊我们就过去。”服务队负责人张定华说,合作社始终将满足村民耕种需求放在首位,成立社会化服务队以来,已为农户提供700余亩玉米、300余亩水稻机耕机收及100余亩油菜机收等服务。

“怎么种”——

织密服务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点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

自2021年获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以来,息烽县不断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我们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县,大部分土地细碎分散,不便于机械化操作,以农机作业等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主要落在了各村集体上。我们主要采取‘服务主体+村集体+农户’等组织形式,引领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同时,参与服务队的人员都鼓励从本村找,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减少了农机损耗。”息烽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廷康介绍。

据悉,息烽县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充分吸纳各村党员志愿者、“土专家”“田秀才”等,成立了113个农业社会化服务队,服务网覆盖所有行政村。围绕水稻、油菜、马铃薯等粮油产业及葡萄、百香果等特色水果产业,在品种改良、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环节提供链条式服务,完成种植业服务面积8.5万亩。围绕肉鸡、生猪、生态渔业等优势产业,通过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服务养殖户1.6万余次。

“管长久”——

合作促共赢

在西山镇鹿窝村,无人机正灵活地在稻田上方飞行、盘旋、起落,施药迅速又高效。这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管理田块开展的统防统治,但仔细一问,发现开展作业的飞防员及其团队却都来自于永靖镇。

据悉,针对集体经济合作社只能用于盘活现有资产、发展集体经济的局限,2021年,永靖镇引入企业力量,依托贵州跃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村集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服务队一开始仅提供机耕机收服务,被遴选成为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来,在县农业农村局等支持下,陆续培养了10名当地专业农机手,将服务内容扩大到育秧、插秧、收割、旋耕等领域,2023年又增加了飞防业务,纯收入超30万元。”跃稼公司社会化服务队负责人杨凯说。

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长远走下去,必须实现多方共赢。随着跃稼公司稳步发展,服务队经常联合各村集体组织本地村民开展培训,组建各服务小队,围绕永靖菊花、中药材等进行育秧、管护等工作,业务范围现在还扩展到了养龙司镇、石硐镇等周边乡镇。

截至目前,息烽县已公开遴选了县域内有服务能力的61个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村集体组建了5000人的服务队伍,共服务小农户6500余户,实现农户亩均增收300元、户均增收600元。在为民谋福利的同时,息烽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成种植面积24.18万亩,确保满耕满种,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