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国庆长假,和朋友聊天时我提到了住民宿被坑的经历,朋友和我说,你这太绝对了,民宿也有很多不错的,你看我就没怎么踩过雷。说着给我发了他在民宿度假的照片,我一搜价格,好家伙,空气里都是人民币的味道。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过住民宿的经历,在我看来,住民宿真的有点开盲盒的味道。如果你运气好,恰好住到一家性价比超高的民宿,就会感叹幸好没选择酒店,如果你跟我一样,每次住民宿都是一地鸡毛。最后一定会在心里暗暗发誓,下次绝对不再住民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民宿市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常说的民宿其实是一个舶来词,翻译自日文。民宿这个商业模式则源自于英国,大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人口较为稀疏的西南部和中部的一些农家为了增加收入,想出了一招,那就是给来当地农场参观游玩的人提供简单的食宿招待服务。这种改建自家住房,以家庭式招待被认为是最早的民宿。慢慢地,这股热潮逐渐影响到了英国其他地区,民宿的经营范围也扩大至露营区和专门的度假小屋。总的来说,民宿能够得到大力发展,主要是依托于观光旅游或者乡村旅游的兴盛,看起来很高端,但仔细一想,这他喵的不就是英国版农家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家乐主要存在的还是城市周边短途旅行,很少有人以农家乐为目的做长途旅行,更不会有人单纯是为了住,千里迢迢跑到这些地方来。

民宿这个词也很有意思,本质上来讲,他应该是当地居民的闲置住宅为游客接待,这是它和旅馆酒店的根本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讲,农家乐才是原教旨主义的民宿,你去农家乐,吃住都在主人家里,领略当地风光。而现在我们提到的民宿或是人们喜欢的民宿,多少带点小清新风格,其实利用原汁原味本地民宅提供住宿的越来越少,真正的火爆相反是由刻意经营带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10年以前,不管是精品民宿还是普通民宿,发展速度都不算快。像莫干山的精品民宿在2010年以前总共有二十来家,到了2013年增长到了40多家,2015年则翻倍增长到了80多家。其他地方,如福建的鼓浪屿周边民宿在2009年还只有12家,大理的双廊古村,2010年前也仅有45家民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宿数量的爆发性增长,是种种因素的叠加造成的。一个是文化层面上,逃离北上广去远方成为了许多人的心理寄托,2015年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语录爆红网络,可以说诗和远方是那一阶段的流量秘密。另一方面,在资本层面内,连锁酒店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期,各大品牌的业绩都在下滑,这才导致了酒店行业的种种并购行为。某种程度上,民宿是以酒店的补充甚至替代品的角色上场,因此受到了资本热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怎么做呢?很多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先租几套房子,再花个几千或者万把块钱重新装修一番,什么火烈鸟、复古风等等,看多了你就会发现这些民宿大同小异,仿佛出自同一堂美图秀秀的素材库。他们自己本质上则更像是二房东,但比二房东操心太多了,为了节省人工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都得自己上手,手机24小时待命,没有了上下班之分,比996也好不到哪儿去,最后一算账,大部分还是亏的。种种火热表象让大家以为做民宿好像很容易,乱象也就出来了,有原房东眼看着市场越来越好,毁约的,乱涨房租的,也有不讲规矩抢房源的。而民宿还有个问题,他其实不做回头客生意,跟连锁酒店不一样,我住一次七天,不管是哪儿的七天,只要体验不好,我可能就把这个品牌拉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宿则不是,根本区别,既然是一锤子买卖,想要让更多用户来住,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照片P好看点。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城市的民宿在平台上看起来各种美好,等到住进去才发现墙是不隔音的,门框是裂开了,卫生间是有味道的,床是不柔软,而且你还没地方投诉。民宿的不便之处最后都是体现在居住细节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年民宿更是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抗风险能力。同样的市场环境,经济型连锁酒店好歹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不济也可以抱团取暖。但民宿整个市场真正爆发还不到十年时间,其中大多数都是单体运营,很显然,他们并没有那么强的应对危机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民宿,有人是这么总结的,做民宿只有两天开心,开业那天和转手那天。现在的民宿一部分搞起了自有品牌,做加盟连锁,和连锁店有什么区别呢?一部分呢,做高端化、精品化,确实有市场。不过这种大资金的投入,这个民宿里的民其实也没有任何关系。说白了,民宿现在更像是一个概念,它更像是针对商业化连锁酒店,延伸出了一种非标产品,贩卖的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感觉。关注我,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