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乌衣巷的王羲之,7岁在南京开启书法生涯;“明代草书第一人”祝允明在苏州书写传奇人生,成为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文徵明于苏州玉磬山房的庭院中亲手种下两株梧桐,经营内心一方自在天地……回溯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江苏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篇章。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烟雨江南的大地上滋养出文化鼎盛气象,也为中国书法繁荣发展培植了肥沃土壤。

“世界各种文化的起源几乎都依附于水,就像黄河和长江孕育了我们的华夏文明,江南地区水网纵横、气候湿润,也孕育出独特的江南文化。”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衡正安告诉记者。永嘉之乱后,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促使中国的政治中心南迁。伴随着北方先进的科技传到江南,南方的农林渔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庶、南北文化交融共生,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自东晋开始,因江苏处于南方重要地位,其书法艺术发展繁盛、人才辈出,始终占据着中国书法史的半壁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衡正安

在镇江焦山碑林中,珍藏着近80方摩崖石刻、500多方古碑,每一块碑刻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其中,楷书书法作品《瘗鹤铭》以萧疏淡远、沉毅华美的韵致,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据传为南朝梁的书法家陶弘景所作。衡正安认为,从东晋到南北朝时期是江苏书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一门,还有谢安、谢灵运,桓温、桓玄家族,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的萧思话、范晔、王僧虔、萧子云、陶弘景、徐僧权、庾肩吾等书法名家。

“此后,江苏书坛人才荟萃,书法作品灿若星河。到了唐代,大草、小草代表人物张旭、孙过庭,以及著名书家张怀瓘、陆柬之、李邕等均为江苏籍人。”衡正安介绍。“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曾在江苏为官,死后葬于江苏丹阳,其传世作品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楷书大家颜真卿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除京城长安之外,其在江苏生活、工作、游历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前后共5次,累计达10年以上,其间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与文学作品。

两宋时期,江苏书坛诞生范仲淹、苏舜钦,徐铉、徐锴两兄弟等传奇人物,陆游、范成大、吴琚、张即之、张孝祥等书法名家也都在江苏大地上留下深深的足迹。“宋四家”中的米芾虽出生于湖北襄阳,但先后居住在江苏镇江达40年之久,烟雨迷蒙的江南给了他无数的创作灵感。米芾在《净名斋记》一文中,将自己的诚挚热爱诉诸纸上:“带江万里,十郡百邑,缭山为城,临流为隍者,唯吾丹徒(镇江古称)。”一个“吾”字,说明米芾已经完全自觉地把自己视作一个镇江人。

元代有赵孟頫、张雨,明代有宋克、文徵明、祝允明,清代有郑簠、笪重光、王士鋐、王文治、阮元、杨沂孙、翁同龢等,更有“扬州八怪”领时尚之先,影响颇大……纵观历史,江苏书坛始终是群星璀璨、薪火相传,为今天江苏书法的辉煌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江苏能形成如此庞大的书家人才队伍,离不开对书法教育的重视。“从历史上看,江苏的书法教育一直非常发达。在劳动耕作之余,读书写字逐渐成为江苏人重视的家族文化传统。”衡正安介绍,近代以来,在南京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正式设立“图画手工科”,成为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开端;无锡设立国学专门学院,传承弘扬书法等民族瑰宝;国学大师胡小石在金陵大学国学班开设书法课……江苏书法高等教育领时代风尚之先,在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悠悠江河,滋养出南秀北雄、吴韵汉风的文化气质。衡正安表示,江苏书法总体面貌呈现出“外秀而内美”的特质,既融合北方雄强洒脱的书风,又有南方典雅文气的外在呈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尚韵,保留帖派书法‘古质而今妍’的品格特征;到‘金陵四老’的碑帖融合金石、书卷之气,在帖派和碑派之外创造了一条书法新路;再到一批‘碑帖融合’的江苏书法大家不断探索新的创作途径,江苏在中国书法史上,始终有着自己的独特贡献。”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