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中,宋词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流派,一是婉约派,二是豪放派。关于这两种词如何歌唱,则有一段典故。该典故大意为柳三变之婉约词,需十七八少女,手执红牙板,唱“晓风残月”;而苏东坡之豪放词,则需关西大汉,手执铁板,高歌“大江东去”。其实,婉约与豪放之分,在论及“国风”这种当下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流行音乐形态时依然有用武之地。在大众审美认知中,国风音乐的歌词似乎总离不开谈情说爱,所谓“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但国风音乐发展至今,已经出现数量繁多的作品,其中已有很多境界阔大、言之有物、情感激昂的“豪放歌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以下简称B站)播放,由B站up主(视频内容作者)创作的,用于在“拜年纪”(B站的春晚)贺岁的“国风燃曲”系列。

“燃”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常用语,多用于ACGN(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领域,在审美体验上表现为酣畅充沛的感官与情绪,并传达正能量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例如运动题材动画就常被青年粉丝形容为“燃”。“燃”文艺作品往往通过华丽而震撼的视听感受,感染、鼓舞观众积极热情地面对日常生活。“燃曲”亦然,从作词到编曲皆以震撼人心为要务。国风燃曲则兼具国风与燃曲所长,通过歌颂优秀传统以鼓舞青年。综观B站拜年纪的所有单曲,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自2015年至今,几乎每年都会推出由虚拟歌手演唱的国风“燃曲”。国风燃曲系列由不同的创作者制作,但皆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积极向上正能量,其中更有许多“出圈”的优秀作品在网络文艺界产生影响,例如《九九八十一》《万神纪》等。作为约定俗成的歌曲类型,每年拜年纪必出国风燃曲,已经成为B站拜年纪节目单中不成文的传统,亦已成为年轻人欣赏拜年纪的审美自觉。2024年除夕,灵感源于《周易》,由虚拟歌手洛天依演唱的国风歌曲《大哉乾元》登上B站拜年纪,至今播放量突破百万,被《新民晚报》报道,“洛天依拜年纪演唱国风燃曲”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可谓风头正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哉乾元》MV图片。图源:B站)

国风燃曲与传统经验认知中的偏婉约的国风歌曲形成审美偏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B站拜年纪以外就没有国风燃曲,而是作为整体的拜年纪国风燃曲系列在审美意义上与悠扬轻快、婉转低回的国风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对立。因此,在国风歌曲研究中,单独考察拜年纪国风燃曲的艺术性及其呈现的整体美学特色就很有必要。歌词是国风歌曲的灵魂。从文学角度,如何鉴赏B站拜年纪国风燃曲的歌词,并据此阐释青年热衷国风燃曲的审美机理,就成为网络文艺研究的课题。借鉴中国古代语言哲学的文本层次分析经验,本文拟从拜年纪国风歌词文本的言语、形象、意义三重视角,探寻国风燃曲的审美意蕴,并为国风亚文化研究提供相关思路与见解。

一、排比与复叠:国风燃曲的“盛世修辞术”

在传统审美认知中,国风歌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便是用典。其中用典在形式上包括直接引用与化用,在内容上包括事典及语典,这与格律诗词创作的用典原则是相通的。而国风歌词的用典手法运用,则继承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霑、方文山等流行音乐“中国风”作词人的创作经验。可以说,论国风,以用典为首。B站拜年纪的国风燃曲歌词同样具备用典修辞,但作为指向“燃”的审美效果的音乐形态,其歌词的修辞格相较于缓慢抒情向度的国风音乐,又增添排比与复叠这两项标识性明显的修辞。此类修辞,铺张扬厉,雍容华贵,令人联想到“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因此可称为“盛世修辞”。

从2015年的单曲《权御天下》到2024年的《大哉乾元》,歌词中的排比与复叠可谓比比皆是。如《大哉乾元》副歌的“龙震于疆 万里宁壤 天地皆可往/龙秀于象 引仙来访 诗蜀道河江/龙明于章 执笔成鉴 映五千煌煌”,讲述“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具现于中华大地的历史文化之中;《万象霜天》的“是不舍昼夜的吟诵/是望洋叹息的迷蒙/是普度众生的恢弘/万古皆成颂”,分别引用儒道佛三家典故,表现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排比修辞在歌词中的反复使用,可以明显提升歌词的气势,达到“加速”“推进”从而提升歌词节奏感的作用。自《权御天下》以来,B站拜年纪的国风燃曲就以节奏快、密度高、信息量大、演唱难度高而闻名。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歌曲都由虚拟歌手演绎,为了突出虚拟歌手音调高、音域广、无需换气的优势,因而节奏紧凑;另一方面可以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加以解释。维利里奥曾以子弹和火车窗边的风景作喻,隐喻人们在观看电影时获得的审美体验是稍纵即逝的。正如火车窗边的风景快速出现与流逝,国风燃曲的审美看似以听觉为主导,实质上反映了视觉化的审美逻辑。听众在听燃曲的时候,同样会感受到纷至沓来的语句与信息。而这种视觉化的效果,又来自于歌词对排比的多次运用。并且由于歌词内容积极,因此听众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澎湃情绪,因而获得“燃”感。

运用排比带动积极情感,那么运用复叠就是将情感酝酿至极致,可谓一唱三叹。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将“复叠”分为复辞与叠字两种。在国风燃曲中,复辞与叠字都有使用,其中复辞使用较为常见。例如《万古生香》中就反复采用“谁”字开头的设问句,带出歌曲中的人物;前文列举的歌词原文也有“龙”的复辞。叠字则如《大哉乾元》中一段副歌出现“滔滔”“猎猎”“矫矫”等,《冠世一战》中“粲粲”“离离分分”等。歌词的复叠将排比带来的情感反复渲染,在歌曲的高潮和结尾处让歌曲情感达到极致,从而令听众“燃”起来。

二、群像塑造:国风燃曲的平民立场

群像叙事是拜年纪国风燃曲的典型特征。例如,《权御天下》取材于《三国演义》东吴阵营人物,“权”即吴主孙权;《九九八十一》顾名思义,歌词中人物原型均来自《西游记》;《万神纪》则是历代神话角色的群像曲;《冠世一战》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群像;《万古生香》更是将中华民族的历代杰出女性写进歌里。《繁华唱遍》则是历代名戏群像。歌词叙述群像性内容的初衷,在于展现和刻画虚拟歌手群像。除了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洛天依,还有乐正绫、赤羽和星尘等中国虚拟歌手,在《权御天下》的MV中甚至出现了日本虚拟歌手初音未来扮演的角色。拜年纪让虚拟歌手在歌曲中进行角色扮演,一方面营造虚拟歌手圈团聚庆新春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助力推广虚拟歌手。

但难能可贵的是,国风燃曲的“群像”除了青史留名的英雄人物,更有勤劳勇敢的全体中国人。如《万神纪》的MV结尾中,就出现了从近代至当代一系列无名英雄形象:爱国学生、战地军医、抗洪官兵、运动员……《逆浪千秋》的歌词中也提到“天下同心”“华夏儿女”等表现集体的词语。国风燃曲开放、包容的群像描写,不仅让青年听众更易产生共鸣,也充分展现拜年纪的平民立场。

三、国家美学:国风燃曲的审美旨归

学者马中红、任希曾提出“国家美学”与“社群美学”的概念,以区分央视春晚与B站拜年纪两种形态迥异的媒介仪式。其中,《九九八十一》《万神纪》等拜年纪的国风燃曲作品被认为是通过杂合等“社群美学”的逻辑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文艺载体。笔者认为,相较于以亚文化风格为主导的社群文艺作品,B站拜年纪的国风燃曲歌词在主题立意上已更贴合“家-国”的国家美学向度。可以说,拜年纪国风燃曲系列的审美旨归,在于与国家美学合流。

国家美学的特征在于宏大叙事与集体主义。在此意义上,《逆浪千秋》是一首在立意方面非常值得称道的作品。其歌词立足中华人民抗洪史,歌颂先人的治水事迹,发扬人定胜天、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可谓别出心裁、选题独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歌词开始畅想国家与民族的美好未来,如《万古生香》结尾高唱“天高海阔,盛世飞扬”,《弈》中颇具诗意地描写人工智能与人类对弈围棋,《大哉乾元》更是“此去向东,瀚海游龙”,描写中国航天器登上太空之后的一系列超现实场景。虚拟歌手的加入,让科幻想象力得以驰骋,也让家国情怀增添浪漫。

国风音乐之美,美在儿女情长,亦见于英雄史诗。B站拜年纪的国风燃曲系列,通过与国家美学合流,开拓了国风音乐内容领域的新天地,也给予我们国风音乐鉴赏的另一维度。美中不足的是,近年来该系列歌词偏重意象延伸与义理阐发,例如“棋”意象与龙文化等,导致歌词的通俗性与大众接受度受到挑战。或许不忘初心,回归大众熟知的文化群像书写,方为国风燃曲行稳致远之道。

作者简介

黄臻楷,00后,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新媒介文艺理论与网络文化研究,相关作品曾获广东省大学生写作大赛二等奖,相关评论见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学新批评”公众号。另曾任第一届“封神杯”江苏省高校网络文学大赛青年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