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特种环氧树脂产品的最终检验正在进行,等待了数个小时的唐课文,终于迎来了自己十年如一日付出的最好回报:团队生产的特种环氧树脂符合技术要求,可以进行成果转化。

“特种环氧树脂主要应用于芯片封装材料等领域。以前,国内这种高性能特种材料主要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唐课文是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教授,他带领团队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

近年来,湖南理工学院瞄准湖南石化全链条产业,将学科链建在产业链上,服务区域产业重大需求和转型升级需要,推动产学研融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10厘米,一个拳头的差距,就可能引发堤岸崩塌,如今有了崩岸智能预警系统,足不出户就能监测到长江和洞庭湖堤岸的细微变化。”在学校三维重建与智能应用技术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负责人陈思源向记者介绍学校研发的崩岸智能预警系统。

“以往,由于技术限制,对水下堤岸的监测往往被忽视。现在我们攻克了这一难题。”陈思源说,“现在不论在水上、水下,不管是多了、少了还是动了,在这1.5公里的堤岸上,只要有超过10厘米的变化,我们都能发现。”

“守护一江碧水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智能图像处理及应用”湖南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张国云说,学校与岳阳市水利局等单位多次组织江边研讨与现场论证,成立了“智慧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洞庭湖和长江岸线生态保护智能化信息化研究特色,产出了热红外堤防安全快速探测等一系列科研成果。

“我们是校地、校企的‘联姻人’,让石油化工产业链需求与教师优势科研项目对接,直到项目产业化落地。”2023年5月,湖南理工学院与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成立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学校专任教师、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全表示:“我们的工作就是联合科研机构和企业做‘化学实验’,让它们能够产生更多‘化学反应’。”

把课题立在行业企业,把成果用在生产学习,湖南理工学院在科学技术应用链上找到定位,也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让专业紧跟产业‘跑’,围着需求转,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以高校所能,服务地方所需,让高校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湖南理工学院校长曾祥君说。

(记者 赵嘉伟 通讯员 郭云峰)

(责编:李昉、郝孟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