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张聪

“很多创作者喜欢胡思乱想,对标成功的剧去实践自己的创作,一旦产生对标心理,是追赶不上的。”正在举行中的第29届“上海电视节”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在开幕论坛上的一席话,可谓振聋发聩。

6月24日,第29届上海电视节在上海开幕,开幕论坛“影像引领文旅共融”上,近两年让拍摄地火爆出圈的影视作品被纷纷提及。

高长力:

好作品要尊重艺术规律

对标爆款只可能导致失败

《狂飙》让江门和猪脚面火了,《去有风的地方》再度带火了大理的旅游,《繁花》让观众记住了黄河路和排骨年糕,《我的阿勒泰》则让阿勒泰成为今夏最热门的旅游搜索地……

作为开幕论坛,“影像引领文旅共融”也将影视作品与文旅发展的议题搬上了讨论桌,现场,高长力提到,影像引领文旅有三种模式——第一是通过爆款剧引流,激发潜在的旅游红利,比如《去有风的地方》让大理再度走红;第二是好书、好剧、好景相得益彰,实现“1+12”的效果,比如《我的阿勒泰》带火了新疆文旅;第三则是以剧造景,打造文旅新地标,比如《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后,西安就邀请剧集原班美术设计团队打造了剧集主题街区。

高长力指出,文旅融合的重要特点是“作品过硬”,“要依靠优秀作品带动,不能仅依靠吆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长力在论坛上

谈及《我的阿勒泰》出圈时他强调,该剧主创压根就没想过作品会成为爆款,“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部好作品。”他直言,当下很多创作者喜欢“胡思乱想”,“对标”成功的剧去实践自己的创作,“其实一旦产生对标心理,是追赶不上的。如果大家按照艺术规律、尊重本心,全新创作一部优秀作品,一定能产生巨大反响。”

他也提到,行业需要大力支持优秀作品呈现新疆、西藏等地区的风景民情:“电视剧是人民的家常菜,既要有大鱼大肉,也要有青菜小菜。我们可以不断为海内外观众奉献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做出色香味俱佳的文化大餐。一部好作品胜过千言万语,要让全世界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多位成功者:

影视剧促进文旅发展

关键是双向奔赴与共情能力

论坛上,多个成功爆款剧集的出品方也在“剧集+文旅”的命题上给出了经验。

陕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林丰就提到,《长安十二时辰》播出后带火了西安的许多街区,“双向奔赴是对城市形象的文化重构,通过影视快速吸引观众眼球。但我们要把一个项目管理好、经营好,不仅要双向奔赴,还要深度融合。”

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曾映雪重点介绍了该公司投拍的电视剧《追光的日子》,“这部剧全程在广东惠州拍摄,为惠州旅游带来了18亿元的消费金额。剧火了,城市也热了。”

华策集团总裁傅斌星则提到《去有风的地方》,“在选择取景地时,编剧走访了很多城市,当时去云南的取景地时,日均人流量不到20人,现在峰值能达到10万人。‘有风小院’也经营了两年多,我们不断给当地村的发展注入新能量。”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汤蕴懿提出了“影视剧+文旅”开发中的三种关键效应——聚集效应、溢出效应、长尾效应。

谈及长尾效应,邹林丰十分看重项目运营者的共情能力:“一部剧火爆全国,一定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故事性。项目运营者要熟悉其历史、文化,通过文旅运营手法将这些感人至深或者惊心动魄的点展现出来,并将其放大,让项目跨越时空,让观众无论在2024年,还是2025年,回到这条街,就能记起《长安十二时辰》中最刺激他们的共鸣点。”

(图片由第29届上海电视节官方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