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位在日本的留学生,用油漆在日本靖国鬼社门上喷上“该死”二字,被捕后,拒绝道歉被判10个月有期徒刑。

出狱后找不到工作,当记者问及当年的事时,他却异常坚定地说:“我不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1年8月,日本新当选的首相小泉纯参拜了东京的靖国神社。

这座靖国神社供奉着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在战争中阵亡的220多万日本军人的灵位,其中还包括14名甲级战犯。小泉纯一郎的这一行为,立即在中国和韩国两国引发了强烈的抗议。

在中国,由于遭受日本侵略和殖民的历史记忆,中国人民对日本靖国神社参拜行为极为敏感。这座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一直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

小泉纯一郎的参拜行为无疑重新撕开了中日两国间历史伤口,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

中国政府和人民纷纷表示强烈抗议,认为这是对中国的公然辱骂。舆论一片谴责之声,要求日本政府正视历史、面对过去的侵略行为。

在韩国,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消息也引发了极大愤怒。大批民众聚集在日本驻韩大使馆门前示威抗议。

他们高呼“小泉下台”等口号,强烈要求日本政府道歉。韩国外交部也紧急召见日本大使递交了强烈抗议照会。韩国民众认为,小泉的行为无视历史事实,是对过去侵略行为的挑衅与歪曲。

面对中韩两国的强烈反应,日本政府却强硬表示“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内政,他国无权干涉”。进一步加剧了中韩舆论的愤怒,被视为日本漠视亚洲受害国人民感受的又一次傲慢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此时有人挺身而出了,冯锦华是一位出生在中国山西太原的70后。他从小在中国长大,受过中国的教育,了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历史,因此对日本抱有深深的敌视。

被父母送往日本留学,在日本生活多年后,冯锦华逐渐改变了对日本人的印象,开始认为日本人也有许多优秀的地方值得学习。

冯锦华在2001年八月听到日本新首相小泉纯一郎去参拜靖国神社的消息后,心中的怒火顿时熊熊燃烧起来。

他还记得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手中遭受的屈辱与苦难。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傲慢与侮辱。冯锦华决心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抗议。

8月的第二天下午,冯锦华请了假,买好了喷漆工具,等待夜幕降临。当天深夜,他来到靖国神社附近,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油漆,用日语喷涂在神社墙上写下“该死”二字。

正在喷写时,冯锦华差点被巡视的警察发现,但终究侥幸逃脱。随后他又在神社门口用更大的字体继续喷写标语,被警察当场抓获。

冯锦华的这一行动在日本和中国引发关注,许多中国人称赞他勇敢地表达了民族愤怒。但在日本,他因破坏公物、寻衅滋事被控以刑事罪名。

冯锦华的被捕消息迅速在日本华人圈和中国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中国人将其称为“中国脊梁”、“民族英雄”,对其勇敢表达民族情感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这起事件也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非常关注冯锦华的案件。虽然冯锦华的行为在法律上属于罪行,但大使馆认为这起事件存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不应仅仅作为一般刑事案件处理。

因此,大使馆积极协助冯锦华联系律师,为他争取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外交部的指示下,驻日大使馆就此事与日本政府进行交涉,提出应该从政治和历史背景考量,给予冯锦华宽大处理。

2001年年底,东京地方法院对冯锦华作出判决,以破坏公共财物罪判处他10个月有期徒刑,缓期执行3年。冯锦华最终放弃上诉,选择服从判决,并回到中国。

出狱后由于受到刑事处罚的记录,冯锦华申请工作时常常石沉大海。那时,许多与他同期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已经在事业上有了长足进步,取得成功。

如果没有这次靖国神社事件,冯锦华完全有可能是另外一条人生道路。

然而,当记者后来问及他对自己当年行为的看法时,冯锦华却展现出难得的坦然:“我不是什么英雄,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英雄。我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他解释道,那时自己的行为纯粹是一时冲动,是内心民族情感的自发表达。他不希望被过分神化或英雄化。冯锦华还表示,中日之间的仇恨不应该代代相传,“我反对将仇恨传递给下一代”。

尽管付出了沉重代价,但冯锦华的行为无疑代表了那一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