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樊未晨

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担任太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的两年里,苏傥君经历了3次称呼的改变。201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后,苏傥君考录为云南选调生去往基层工作,那时,村民称呼他为“小苏”;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百姓称他为“小苏队长”;离开鲁甸乡前,大家伙儿称呼他为“苏书记”。“从称呼里面看到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老百姓对我的工作认可。”

毕业那年,苏傥君去往黄文秀曾经挂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调研。这个经历改变了他的发展轨迹。苏傥君成为黄文秀的“接棒人”,来到了太平村,继续追寻黄文秀的足迹,加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队伍。

“今年是我校优秀校友、哲学学院2016届硕士毕业生黄文秀同志牺牲5周年,她是扎根基层、服务国家发展的优秀代表。”6月2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基层就业出征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晓兵表达了对即将奔赴基层的“接棒人”的期望:“一届又一届师大学子立志以黄文秀师姐为榜样,带着高度的使命感和青春热血奔赴基层。”

5年时间过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5年时间里,人们一直在怀念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怀念在赶回驻村点途中被洪水卷走的文秀书记。5年来,从北京师范大学出发,去往西部、基层就业的人数累计已达4500余人,一批批黄文秀“接棒人”正在基层大有可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文博,北京师范大学2022届历史学院毕业生,甘肃省选调生。

一批批“接棒人”从黄文秀身上获得力量

不仅是苏傥君,这5年,追寻黄文秀的脚步走到基层的“接棒人”还有很多。

作为黄文秀师姐的同学院师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9届博士毕业生赵千政接棒成为一名云南选调生。一把扫帚成了他进村入户的“敲门砖”,一杆铁锹,填平过数不清的村内路。在木令村期间,他拿起扫帚,扛起铁锹,和村民们一起干好环境整治工作;在挂职田蓬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时,他带领修建、拓宽村内路6条共7.5公里,新建产业路4条共两公里。

他还发挥自身所在单位云南省科技厅的资源优势,协助对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向边境小康示范村上寨村小组捐赠价值11万元苗木1500余棵。

赵千政说,文秀师姐是自己扎根基层、勇担使命的榜样楷模。

出生于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23届硕士研究生牙茜葭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去基层锻炼磨砺。她这样理解选调生3个字的含义:“选”就是无悔“选”择,在选择中升华理想,做理想坚定的“践行者”;“调”就是“调”动干劲,在实践中接受考验,做攻坚克难的“排头兵”;“生”就是与民共“生”,在奉献中创造价值,做为民服务的“暖心人”。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常佳玲,记得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

有的人走出大山,就没有再回来;有的人回到大山,却再也没有离开。常佳玲也要成为回到大山的人。

“我想我从她身上获得最大力量和共鸣。我们都出生并成长于贫困偏远地区,我们都应该为家乡变得更好、人民群众过得更好贡献一份自己的能量,勇敢去选择一条艰难但正确的道路。”常佳玲说。

选调生政审考察时,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会选择回到内蒙古,而不是留在外面的大城市工作呢?”常佳玲给出的回答是:“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摆脱落后的家乡,而是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带着大家一起改变家乡的面貌。希望自己能像黄文秀书记那样,在自己学有一定所成时,能够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坚强意志,练就高强本领。”

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黄文秀青铜塑像坐落于“亚洲最美山谷校园”。黄文秀年轻、自信、坚定的形象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

把“根须”扎进基层,把工作写在田间地头

近年来,在黄文秀精神的引领之下,北京师范大学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到了西部到了基层,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成了“接棒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乡村出生长大,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胡春蕾看到了乡村的变化: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排排小平房变成了挨家挨户建起的小洋楼,自行车、摩托车变成了满街跑的小轿车。另外,农作物种类多了,种植技术提升了,产量也高了,农民也可以在家门口打零工赚钱。“这是党和国家带领亿万农民脱贫攻坚,奔向小康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我深有体会。”

农村为什么发展越来越好了?胡春蕾知道,“这离不开广大青年投身基层作出的贡献”。毕业后,胡春蕾考取了河北省秦皇岛市的选调生,要去基层磨炼,为乡村百姓服务。她把自己比作要扎进大地的“根须”,用脚步丈量土地,把工作写在田间地头。

苏傥君一直努力把自己的“根须”扎得更深。

在学校时,作为师弟的苏傥君与黄文秀是好朋友。跟随实践队去往文秀师姐驻村点调研学习时,是他第一次接触驻村工作。那时,他还有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但是,毕业时他跟上了文秀师姐的脚步,考取了云南省的选调生。

此后,他来到了太平村,为孩子们搭建了多媒体教室,建设了足球场、篮球场,抹平了水泥地。苏傥君和同事们收集了2700多册书,归纳编号,设置借阅制度,成立了乡村儿童图书馆。

一个偏远的村落交通不便,直到2019年年底还没有通讯网络,那里的留守儿童和老人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时才能与外出务工的家人团聚。苏傥君和同事们多次协调,终于给村里搭建了基站。基站建成了,村组的小组长站在基站下拨出的第一通电话就是给苏傥君的,邀请他来村子里吃最新鲜的羊肉。

苏傥君想起了毕业时校园里拉起的一条横幅——“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在基层做出成绩,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把“根须”深深扎进泥土、把自己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了黄文秀“接棒人”们最直接的选择。

“学生们选择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学校也要为立志于投身国家基层建设的他们助力护航。”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于2019年发起设立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及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奖励计划。同时,该校对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根据专业特点和工作性质进行岗前培训与辅导。毕业生离校后,学校还与毕业生建立长期联系,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跟踪服务与后续指导。除享受学校优惠政策和奖励外,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在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学校也探索在基层和西部地区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还专门针对基层选调生扶持工作形成了“星辰计划”的体系品牌,“星辰分享会”“星辰选调帖”“星辰宣讲会”“星辰课程”和“未来星辰”等活动,为毕业生解读选调政策、分享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莉莉,北京师范大学2019届化学学院毕业生,任教于湖南省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民族中学。

奔赴中西部做教育的“先行者”

到西部和基层去的不仅只有选调生。作为教师的摇篮,还有大批北师大的毕业生选择到中西部基础教育一线任教。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学校自主筹资对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领域从教的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的奖励,并提供一揽子职后支持。自2020年设立以来,入选“启航计划”的毕业生共计1600余人,相比实施前,签约到县级及以下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数持续增加,为推动当地教育振兴注入了新生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3届硕士毕业生李婕便是其中之一。从西部地区走出来,李婕毅然决定要回到西部教育一线的岗位上去。

幼时,她所在的幼儿园没有大中小班,开学第一课永远是学习撰写阿拉伯数字,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既是语文老师也可以是数学、体育、音乐老师。身边一半的同学外出务工,李婕是幸运的——成为班里唯一高考考入211大学,研究生步入985大学的学生。

李婕的梦想是成为基层学校的一名老师,成为孩子们通向外界的窗口,激发孩子们学习和向上的热情。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届公费师范生朱启平如今已经是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教科处副主任、高中历史教师。他收到一位学生留下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启平哥,我家很穷,过着10元钱一天的生活,有时候好饿,好迷茫……”朱启平鼓励他为自己的生活努力,不可因为物质上的贫困而退缩。之后,朱启平每个月资助这位学生400元生活费,直到其考上大学。

在毕节,朱启平深知农村的孩子们英语和数学基础薄弱,手把手教他们搭建学习框架,克服心理恐惧,找到知识背后的逻辑,体验学习的乐趣。13年持续耕耘,朱启平支教的山区学生已有18人考上大学,一定程度上斩断了贫困在乡村地区的代际传递。

越来越多的教育接棒故事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圈里流传。

拖着一个行李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李婉婷通过西部计划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广河县,面对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的环境,面对周围人的不解,李婉婷也有局促不安的时候,但她也常常感受到帮助中西部地区孩子带来的快乐。

下课后,她曾收到孩子的纸条,上面画着一朵小花并写着“祝老师身体健康,每日一笑”;在批改作业时,有学生用铅笔写下了“老师翻页”4个字,而另一页上画着一朵小花和“老师辛苦了”几个字。

李婉婷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当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东西。“我希望能带他们看看更宽阔的世界,让他们知道人生的选择可以很丰富。”

为了帮助这些为中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而付出的青年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强师工程”,推进“优师计划”“‘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诊断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行动,让学生“下得去并且留得住”,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北师大力量。

其中,北京师范大学还制定了《“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职后培训与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建设“强师工程服务站”“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和“强师在线”教师成长公益平台,构建“启航计划”毕业生教师发展生态,为入选毕业生提供强有力的职后保障。

在“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下,近5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人数持续增加。“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自实施以来,更是成为该校培养优秀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举措。

现在,2024届毕业生已经整装待发。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陈佳楠在基层就业出征仪式上所说的那样:“今天,我们将接过文秀学姐在基层奋斗的接力棒,带着母校的嘱托和期待挺膺担当,在基层这本厚重的‘无字之书’里,如海绵一般汲取过硬的本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于基层的火热实践中栉风沐雨,久久为功,让青春奋斗之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