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俊峰 文/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3日,在喀什古城“古丽的家”民宿,舞蹈演员在为游客表演民族舞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喀什博物馆展出的在喀什疏附县乌帕尔乡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马鞍形石磨盘,曾被先民用于研磨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3日,在喀什大学,汉族学生和维吾尔族学生共同表演本民族特色乐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幕下的喀什古城西区,宁静而美丽。

“这是我们各族儿女生活最幸福的新疆,

胸怀辽阔热情好客的你我他都在新疆。

假如你还在渴望了解或是没来过新疆,

那就随着我的节奏一起来跟我去新疆。”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名叫《最美新疆》,欢乐的节奏和深情的旋律唱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美丽以及当地居民对家乡的热爱。

在新疆,有一句话广为流传——“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古城喀什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风情独特,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丝路明珠”的美称。

6月12日,在新疆喀什市,本报记者参加了由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和喀什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此次论坛共有来自国内外的1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旨在以考古、历史领域的国际交流,推动新疆历史人文的多元一体研究,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从历史观照现实,从现实畅想未来。论坛上,国内外专家谈古论今、深入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交织出文明的光彩。论坛外,古城喀什车水马龙,繁荣兴旺。这座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繁华与辉煌的古城,历经千年弦歌不绝,用它的热情、开放与包容,继续书写着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这是与会嘉宾的共识。论坛上,8名中外专家围绕“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这一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并以“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新疆考古与中华文明的多元通和”“西域丝路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以及“新疆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为议题展开4场圆桌论坛。“通过交流,我们对新疆的发展有了更为具体而完整的认识。”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强世功表示,“新疆的历史丰富多彩,新疆的未来值得期待,新疆的发展必将为中国乃至整个周边地区的繁荣发展注入活力。”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

在喀什,有一座名叫艾提尕尔的清真寺。

艾提尕尔,意为“节日,欢乐的广场”。它始建于明代1442年,为新疆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之一。

大殿墙上挂有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赠送给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无价之宝——和田纯手工羊毛挂毯。

挂毯印有56种图案,象征着56个民族。

毯上每三朵石榴花都连在一起,寓意各民族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美丽的挂毯,朴素的爱国情怀,反映了新疆人民心中坚如磐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自古以来,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潘岳认为,要正确认识新疆文化多元一体的辩证统一,坚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新疆,从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来了解新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来研究新疆,从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聚居地区来理解新疆,从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友好交流的重要地位来展示新疆,深刻认识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

“中华文明是新疆自古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体系,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艾力·吾甫尔说,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孕育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同中原文化包容互鉴、深度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中原文化一起,共同铸就了多元一体、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在喀什,论坛专家的观点均能找到有力的佐证。

走进喀什博物馆喀什历史文物陈列厅,本报记者看到了在喀什疏附县乌帕尔乡出土的曾被先民用于研磨粮食的新石器时期马鞍形石磨盘。类似的石磨盘也在山西省下川、河南省裴李岗和陕西省西安市半坡等文化遗址中发现,这表明很早以前喀什地区与中原地区就有文化交流。

博物馆展出的“明约路碑”是记载了清光绪三年(1877年)刘锦棠率军肃清阿古柏侵略军的纪功碑,实证了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维护国家主权的史实。

这些展品有力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荟萃,多民族、多种宗教并存之地。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

对此,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热米娜·肖凯提认为,中原文化和新疆各民族文化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

“这是喀什市区内最早的古遗址,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见证。在此处驻守17年期间,班超团结和依靠西域各民族,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而西域各民族也与中原诸民族往来密切,形成了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谱写出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在盘橐城遗址公园,回族讲解员马晓红每天都要给游客讲述东汉名将班超守护西域的故事。自19岁来到这里工作,如今已经讲解了28年的马晓红对本报记者说,遗址公园里的班超塑像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而自己则在工作中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民族团结的意义。

在生活中,马晓红还有一个维吾尔族名字——布热比娅·阿不都卡德尔。布热比娅,汉语意为“天天开的花”。“因为我非常爱笑,所以我的小学老师就给我起了这个维吾尔族名字。我的丈夫是维吾尔族。”马晓红说,“我自己的经历就是民族团结的一个例子。班超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从内心深处更加认同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

“正是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才形成了今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西北大学社会科学名家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厉声说,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共同构成了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至今的条件。要把这些传承下来,为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说到新疆,就不得不提到丝绸之路。

“新疆在中国和中亚的历史和现代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文明互鉴的独特桥梁作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当代历史和国际研究系主任、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教授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认为,“中国和中亚其他各个国家作为当代文明史的重要参与者,与全球化进程紧密相连。而当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更是这种跨区域和全球伙伴关系的典型例证。”

作为张骞出使西域时的重要站点,喀什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

“按照新疆的生态和地理环境来说,这里是没有蟒蛇的。但很多新疆传统民族乐器在制作时都会用到来自远方的蟒蛇皮。这正说明新疆作为曾经的‘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自古就和多个地区有贸易交流和文化往来,且这种往来已经深深渗入到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中。”在疏附县吾库萨克镇的民族乐器村里,讲解员热则耶·艾尔肯指着墙上悬挂的各种乐器对本报记者说。

如今,这座有着150多年乐器制作历史的村庄,生产制作的乐器有27大类、50多个品种,几乎涵盖了新疆所有的传统民族乐器。

“以前在家里做乐器,地方小不方便。现在制作工坊里做乐器,不仅环境宽敞明亮,还能随时给游客演示讲解,收入也提高了不少。”乐器装饰制作师玉苏甫江·居麦说,“现在,我们的乐器可以沿着‘一带一路’卖到更远的地方。正是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传统的文化通过“一带一路”延续,现代经济同样通过“一带一路”延伸。

在喀什综合保税区里,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经济“紧密相连”,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骄阳下,喀什综合保税区内,一辆辆满载机械、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等货物的车辆发往中亚国家,这一幕已成为喀什综合保税区常态化运营模式。如今,该综保区已与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产生贸易往来,向西开放格局正全面形成。

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喀什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跨境电商等,着力打造面向中亚、南亚的物流分拨中心和加工制造中心。2023年,这里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496.5亿元,进入全国综合保税区排名的前30。

“喀什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集散地,是一个知名的‘大巴扎’。随着中吉乌(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共同推动铁路建设,喀什的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强化。未来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大巴扎’,还将是一个制造业的中心、现代科技人才的中心。”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兼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达远认为,大型现代化项目的推进和实现,推动了新疆现代化的发展,有效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我上一次来的时候是30多年前。在这30多年间,新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学术综合体中国和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斯维特兰娜·科日罗娃表示,中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同时致力于在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中实现互惠共赢。这些理念对于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融合发展、扩大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初夏的清晨,柔和的阳光洒落下来,酣眠一晚的喀什古城景区睁开双眸,迎接八方游客。

上午10时30分,伴随着“远方的朋友你从哪儿来”的问候语,喀什古城景区的开城仪式开始了。

在这里,汉代的“班超”与清代的“香妃”共迎八方来客,骑毛驴的“阿凡提”和穿着艾德莱斯绸的现代少女翩翩起舞。一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一幅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各民族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美好画卷在游客面前展开。

千年古街吾斯塘博依路、百年老茶馆、手工艺品巴扎……这些特色街区充分保留了古城区的原有形态、建筑风格、民俗文化、人文风情。在古城安居乐业的居民,向游客展示着生活、经商的真实场景。

在喀什古城,街巷纵横交错,传统民居建筑参差不齐,房屋鳞次栉比,布局灵活多变。过去民居建筑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老旧的硬件设施给居民生活和消防安全带来了隐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5年,当地政府开始老城改造。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当地政府在古城保护中采取“一户一设计”的改造方式,加固修缮,修旧如旧。如今走在街头巷尾,浓郁的传统维吾尔族民居风情扑面而来,焕然一新的古城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到这里开酒吧、咖啡馆、民宿。旧城改造与文物保护工作结合在一起,让老城焕发了新活力。

2015年,喀什古城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人流量和热度迎来史无前例的暴涨。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入,在欢声笑语中纵情歌舞。若论其中最热闹的,“古丽的家”一定算一个。

“古丽的家”是新疆姑娘沙拉麦提古丽·卡日经营的一家民宿,也是在喀什古城景区开业的第一家民宿。“古丽的家”分上下两层,一楼是民俗文化展示大厅,二楼被改造成不同风格的民宿客房。楼上楼下的长条桌上摆放着核桃、红枣、葡萄干、馓子、西瓜等,游客们坐在桌旁,一边喝茶,一边欣赏歌舞表演。轮到最后一个节目,这里的姑娘小伙便会邀请所有在场的朋友一起舞蹈,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在此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度美好时光。

“旧城改造后,我们家的房子变得又新又好。政府鼓励原来的居民继续留下居住创业,这样既能保留传统文化,又能在家门口挣钱,大家都非常欢迎。”沙拉麦提古丽对本报记者说,“现在古城一天比一天热闹,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也欢迎大家来到古城,来到喀什,感受我们的热情。”

对未来更有信心的,还有喀什大学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负责老师亚生·尼亚孜。

“我非常喜欢物理,从小就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感兴趣。所以在喀什大学读书时,我学的就是物理。”亚生对本报记者说,本科毕业后,自己留校成为一名物理老师,“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我觉得很幸福。”

亚生告诉本报记者,从2001年入学读书到现在,他亲眼见证了喀什大学的快速发展。“现在,我们的教学设施非常现代化。喀什大学也从一所普通的师范院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这是国家对我们喀什大学关心和支持的结果。”亚生说,“我们学校的各族师生非常团结,亲如一家。目前学校学生规模很大,招生范围已扩大到全国。以前我们的目标是为南疆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而现在,为全国培育英才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夕阳落下,随着华灯在夜幕中次第亮起,喀什古城逐渐显露出最美的样子。她像一位美丽的新疆姑娘,湛蓝的夜空是她的头纱,璀璨的灯光是她的首饰,人们的笑容是她眼神里的光,清澈澄亮,与天上的星星遥相呼应,熠熠生辉。

在喀什古城西区的一个小巷子里,一阵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记者循味找去,发现了一家颇具民族特色的烤馕店,名叫“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

木制的招牌下摆着一摞摞新鲜出炉的烤馕,顾客们排着长队有序购买。露天的坐台上铺着火红的羊毛毯,年轻人们在这里打卡拍照。灯火璀璨的二楼外墙上,一幅巨大的五星红旗壁画在夜空下静静伫立,庄严神圣。

“我家祖祖辈辈都在古城里生活,我的爸爸和爷爷都是打馕的,传到我是第七代。”馕店第七代打馕师吾买尔江·吐地笑着告诉本报记者:“政府把古城打造成旅游景区以后,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生意也越来越好。以前一天只能卖两三百个馕,现在平均每天能卖出1000多个馕,旺季时卖得更多,还会向全国各地发快递。日子越来越好,未来也越来越有希望,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骄傲。”

巍巍天山、壮美昆仑,见证了新疆的历史变迁,也见证着新疆阔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当前的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天山南北处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介绍,2023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国前5位,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质效最好的一年。

新疆的发展速度让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感到惊叹。“现在,喀什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中国式现代化对新疆的改变是巨大的。”柯马凯说,几十年来,新疆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马克林则认为,新疆目前正处于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繁荣的时代,并且正在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