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志明

6月25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一年来,审计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主责主业,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忠诚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就今年审计工作报告的重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审计署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

记者:报告是如何体现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按照“四个坚持围绕”谋划和开展审计的?

审计署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审计担负重要使命,要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

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统领。一年来,审计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坚持围绕”要求谋划和开展审计,始终以推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为纲,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审计工作报告“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是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遵循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开展的,着力反映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央财政管理方面的贯彻执行情况;“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是坚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的,着重反映党中央关于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落实情况;政府债务、国有资产管理等审计是坚持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展的,着力揭示和推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4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风险隐患;“重大违纪违法问题查处”是坚持围绕促进党的自我革命开展的,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充分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和反腐治乱方面的“尖兵”作用。

记者:报告是如何体现自觉运用规律性认识指导审计实践,更好担负起重要使命的?

审计署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一年来,审计机关始终坚守经济监督这一根本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主责主业这一看家本领,沿着研究型审计这一必由路径,发挥专司经济监督、没有自身利益羁绊这一独特优势,以高质量的审计成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决策参考。

一是把立项当课题研究。把研究作为前置准备,立项前吃透党中央战略意图和政策意图,科学确定审计项目。如谋划安排民生审计项目时,就着重选取了教育、就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村建设、畜牧水产品稳产保供等5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较为集中的民生资金开展审计,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二是把问题当课题研究。对审计全覆盖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到位。既要求无一遗漏、无一例外,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又要求审计一个领域或单位,就把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揭示出来,形成实质性震慑。如“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指出主要问题向部门所属单位下沉转移的趋势,同时部门所属单位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节庆论坛展会加重基层负担等5个方面;“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审计”中揭示了引入社会资本下乡在一些地方跑偏的突出问题;“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审计”中揭示了金融资源供给在重点领域“加”的成色不足、限制领域“减”的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

三是把建议当课题研究。党中央对审计建议非常看重,要求建议一定要具体、要实。今年审计工作报告提出的5条建议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兼顾,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是针对财政收入组织不到位、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出现偏差等问题提出的;“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是针对近年来经济运行中反复出现、经常发生的问题提出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是针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过紧日子要求不严格、各类违反财经纪律等问题提出的。

记者:报告是如何体现正确把握“稳”与“进”的关系,充分发挥审计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独特作用的?

审计署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对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年来,审计机关首先胸怀“稳”的大局,夯实“稳”的基础。按照党中央关于2024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的要求,审计工作报告在“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板块,反映了“促进稳外贸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和严格”的问题;在“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审计”板块,反映了“9省份对10.9万人应发未发社会保险补贴、部分劳务派遣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等影响就业稳定的问题;在“畜牧水产品稳产保供相关资金审计”板块,反映了“5省份17个地区3年来少收储猪肉2.11万吨、部分地方水产品稳产保供基础薄弱”等问题。

其次,把好“进”的方向,增强“进”的动力。充分领会党中央关于“进”的决策部署,坚持“进”的大方向,深入揭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如审计工作报告在“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板块,深入揭示了“扩投资相关举措未有效落实”的3方面具体表现;在“重大引调水工程审计”板块,反映了政府投资项目“部分工程立项脱离实际规模偏大”等问题。

再次,增强“立”的意识,坚定“破”的决心。按照党中央“先立后破”的要求,正确处理和把握“立”与“破”的优先顺序。如审计工作报告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板块,指出一些地区未能很好处理“立”与“破”的关系,存在“传统能源管理不规范,新能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等问题。同时,针对近年来经济运行中反复出现、经常发生的问题,提出要坚持用改革的眼光审视、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准备好打持久战,久久为功,直到把阻力、障碍扫清为止。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6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