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政策兑现事关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2023年7月, 安徽省检察机关开展促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督察监督工作,依托“府检联动”机制,以专项监督推动地方一些政策未兑现、协议未履行问题得到解决,倒逼出台精准公共政策,助力政府“一诺千金”。截止到目前共制发检察建议106件,督促兑现资金2.2亿余元。

安庆市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某县一房地产项目,以项目参保方式缴纳工伤保险费 19.2万元,工人钟某林在工作时受伤,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但以其不在企业提交的施工人员名单中为由,认定钟某林不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条件。2020年11月起,企业先后向县法院和市中院诉请核发钟某林工伤保险待遇,均未获支持。

安徽省检察院介入此案后认为,用人单位未及时进行参保人员备案的,不应影响工伤职工从社会保障部门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原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遂依法提出抗诉。安徽省高级法院提审本案,采纳抗诉意见,撤销原审判决,支持企业诉请。

亳州市检察院发现一个行政主体存在多个公共政策未兑现、行政协议未履行情形,制发4份类案检察建议均被采纳,兑现金额275万元。此项工作也被最高检评为“全面深化行政检察监督依法护航民生民利”优秀特色“小专项”。

安徽省第七检察部副主任刘凤月告诉记者,安徽省检察院在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政违法行为专项监督活动中,不仅注重个案办理,还加强类案监督,促进社会面治理,以实现政府及时落实政策、兑现承诺的长效治理效果。

在钟某林工伤案办理过程中,省检察院通过类案检索发现,安徽省人社部门因参保人员未备案登记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已引发多起诉讼,省检察院先后对3起同类型案件提出抗诉。为把个案监督“治标”和类案监督“治本”有机结合,以法治手段督促行政机关“堵漏”“消患”。省检察院依托“府检联动”“两院会商”机制,与省高院、省人社厅专题会商,促成省人社厅出台《工伤保险政策经办口径》,明确了工程建筑领域兑现工伤保险待遇审批流程和标准,解决了行政机关对企业申请不能“一把尺量到底”、审判机关同等情况不能相同对待等问题。目前该问题已在全省范围内解决。

据介绍,这起案件具有重大意义,检察机关通过精准抗诉、跟进监督,开展类案监督,促成行政机关出台政策文件,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减少企业用工成本、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因而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2023年十大行政检察典型案例”,并成功入选了最高检指导性案例备选案例。

我省检察机关还依托大数据监督模型,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从办理到治理的转变。

芜湖鸠江区检察院构建公共政策兑现大数据监督模型,通过整合政府公开网、“惠企政策网上超市”“市民心声”等平台数据资源,组成“基础政策库”“兑现政策库”“涉政府履约问题库”“兑现企业信息库”。通过库间数据整合分类、关联碰撞,梳理归集政策应上线未上线、应兑现未兑现等类型预警线索224条,改变过去数据录入靠人工、信息对比靠表格的传统办案方式。2023年以来,芜湖市检察系统运用数据分析手段,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以“数字赋能”高质效推动兑现政策资金 1924.55 万元。

(郑青 记者 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