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右)、赵红颖(中)、武小涵外出进行采样工作。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3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在黄河站介绍历次科考活动队员合影。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拍摄的中国北极黄河站。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配枪外出进行采样工作。北极熊伤人的事件偶有发生,新奥勒松要求人们必须配枪才能离开小镇。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左)、赵红颖(右)、武小涵在外出采样途中检查设备。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3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赵红颖、武小涵、许浩(从左至右)在中国北极黄河站前合影。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在挪威新奥勒松,黄河站科考队员乘坐小艇外出进行采样工作。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拍摄的中国北极黄河站牌匾和站门口的石狮子。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红颖在黄河站进行样品采集。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武小涵在进行海水样品采集。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红颖(左)和博士生武小涵在进行海水样品采集。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红颖(左)和博士生武小涵在黄河站检查采样设备时交流。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右)在黄河站内同挪威极地研究所教授金·霍尔曼交流。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在黄河站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