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温天气愈演愈烈,时至5月29日,新德里的气温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2.9摄氏度。
面对如此极端天气,有关专家更是声称:连蚊子都活不下去!
是什么造就了如此高温,印度人民又该何去何从?
印度高温令民众苦不堪言
据央视新闻网消息,自五月份以来,印度气温便持续攀升,后来更是罕见地超过了50摄氏度。
时至6月,印度全国因高温天气丧生的人数已然多达211人。
在如此极端气温之下,印度民众可谓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50度的气温早已达到红色预警级别,毫不夸张地讲,现在的印度堪称一个“巨大的桑拿房”。
据当地民众所言,高温之下,印度停水停电事件频发。
就算是有水,水龙头中流出的水甚至都宛如沸水一般,令人避之不及。
更不必说由铁制成的汽车以及由水泥铺就的路面了。
在这种环境中,印度民众大多都选择躲在家里,尽量避免外出。
若是实在避免不了,也会穿上掩盖住全身的防晒衣、戴上大大的遮阳帽,以防酷热的日光灼伤皮肤。
然而十分不幸的是,高温天气与印度大选一事撞到了一起。
原本如此极端的天气,是个正常人都应该将选举推迟才对,但印度总理莫迪显然有着非同寻常的脑回路。
对于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以及饱受折磨的印度官民,莫迪置若罔闻,依旧要求上千名工作人员和十多亿印度选民走上街头,投出他们宝贵的一票。
面对莫迪此举,官民无可奈何。顶着炎炎夏日,他们不得不在极其不适的情况下上街。
酷暑天气下许久的站立令众多官民中暑晕倒在地,被紧急送往了医院,其中不少人更是不幸身亡。
莫迪的迷惑行为令人不解,因高温死去的无辜民众却更令人惋惜。
面对这一现象,有不少人发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多重因素造就印度高温
印度高温天气持续不断,甚至已致使多人死亡。这一消息迅速被世界多国报道,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
面对印度这一状况,我国民众大多都报以同情和惊讶的态度,但也有不少人发出了不合时宜的庆幸——还好咱们有喜马拉雅山脉。
虽然“庆幸”的不合时宜,但其实这话不无道理。要知道印度大部分领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再加上近年来“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印度气温攀升实在难以避免。
有人或许会问了,北下的寒流呢?进不了印度国土吗?
这就不得不提到喜马拉雅山脉了。
中印两国面对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可谓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对于中国而言,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上的印度热浪。但对于印度而言,喜马拉雅山脉同样阻绝了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
喜马拉雅山脉宛如一道坚实的屏障,造就了中印双方不一样的处境。
同时,除去众人皆知的“印度地理位置特殊”和“全球变暖”,“城市热岛效应”也是造就印度高温不止的罪魁祸首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主要由城市中心人口密集、绿化减少等种因素造成,此效应将热量困于底层大气中,直接影响了当地气温。
在目前全球各地,“城市热岛效应”并不罕见。
而印度身为一个人口众多且密集的国家,此效应在国内更是堪称司空见惯。
由此又加剧了印度气温持续攀升,且连续多日未止的情况。
重重因素作用之下,印度高温天气难解决。
对此,印度官民只好绞尽脑汁,试图躲避今年夏日的高温天气。
印度民众多手段避暑
关于避暑,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自然是待在家里不出门。
然而印度人口众多、贫富差距极大,贫苦人民自然无法做到待在家中无所事事。
面对这种情况,印度民众大多选择穿上宽松、轻薄的防晒衣物,自制冰袋戴在身上降温。
并且他们还不忘记随身携带防晒伞和水壶,外出时尽量走在阴凉处,避免因高温天气产生身体缺水的状况。
需求推动着供给,自印度高温天气以来,印度大街小巷卖冰镇饮料的小摊也多了起来。
柠檬汁、椰子水、芒果汁等各式饮料层出不穷。
除此之外,由于高温之下印度经常停水停电,印度居民还早早便准备好大大的水桶,在下雨或未停水时储存许多的水。
在保证日常生活之外,其余的水他们大多用来擦拭身体。
年纪较小的孩童们还会跳进大大的水桶里面嬉闹,用以缓解高温带来的燥热。
不少人还会去印度的母亲河恒河里面游泳,除去回避高温天气,或许他们也想从母亲河那里得到某种神圣“庇护”,保佑他们度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避暑手段,印度民众又在其他方面进行了钻研。
首先就是建筑物,作为一天当中绝大多数时间所停留的地方,房屋避暑自然成了印度民众所关注的重点。
他们大多数人都选择将房屋粉刷成浅色调,让人看着心情舒爽。
房屋格局也会按照“南北通透,空气流通”的标准来建造,以便凉爽空气得以进入房间。
在此基础上,若他们还是觉得热不可耐,他们还会搭建四面通透的大棚,用来纳凉消暑。
有些“心灵手巧”的人,或许由于家境贫寒,无力购买空调,他们会利用电扇、冰块、塑料瓶等简易装置自己动手做一个“空调”,以便用来降温。
不过印度主要是一个火力发电国家,电费昂贵,多数人难以承担电力费用,他们大多数时间仍然选择采取较为原始的方法避暑降温。
印度高温令人叹息,酷暑之下苦苦挣扎的无辜民众更是惹人同情。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提高警惕,从印度今年入夏以来与日俱增的高温事件中吸取教训。
“全球变暖”事关全人类,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气候变化,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