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铁这项被誉为“国之重器”的交通工具正以其速度之快、准点率之高、舒适度之佳的印象,深刻影响着亿万国人的出行方式。

然而在高铁飞速发展的背后,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高铁超载,相比之下,日本新干线却能在超载95吨的情况下依然随便跑。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国引以为傲的高铁技术,在超载能力上真的比不过日本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金融界:铁路部门通报“旅客买短乘长严重超员,列车员报警”:系列车自动超员报警提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铁超载问题频发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客流量的持续攀升,高铁超载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假日期间,一票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

部分旅客为了及时返程,不惜采取“买短乘长”的方式,即先购买某一区段的车票,到站后再补票继续乘坐,最终导致车厢超员严重。

据媒体报道,2024年春运期间,一列由长沙南开往广州南的高铁列车因超载而在中途停运,数百名旅客滞留车站,从而引发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铁路部门不得不采取限制上车、劝导旅客下车等应急措施,最终才保证了列车的正常运行。

虽然这事看起来有些“离谱”,但事实上,高铁超载绝非个案,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铁路部门的一大“心病”。

据统计,我国高铁线路中有近半数的列车在节假日期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地超载运行,个别线路甚至出现了超载50%以上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旺盛的出行需求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高铁在运力调配、客流疏导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

另一方面,超载运行无疑会给高铁的各个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超载会加速轮轨的磨损和疲劳,提高脱轨的风险,高铁车轮和钢轨的接触面积很小,当列车超载时,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会大大增加,从而导致车轮和钢轨的磨损加剧,使用寿命缩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超载会给高铁的牵引和制动系统带来额外负荷,高铁的牵引电机和制动装置就如同它的“心脏”,负责列车的启动、加速、减速和停靠。

当乘客数量超过设计标准时,列车的照明、空调、信息播报等用电设备的耗电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给供电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

一旦供电系统出现故障或瘫痪,不仅会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所以才说,如何解决“超载问题”是铁路部门心中的第一件心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铁路部门针对超载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如加大热门线路和时段的运力投放、优化列车编组和座位布局、完善实名制购票和身份核验流程等。

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超载压力,提升了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高铁超载这个问题上,中日两国可谓是“同台竞技”,然而在超载能力上,两国的高铁却有着天壤之别。

相比之下,日本新干线在超载情况下的运行表现似乎更胜一筹,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中日高铁超载能力的差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环球网:日本人:乘中国高铁 真切感受到两国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日高铁超载能力大不同

从设计理念的差异来看,中日两国的高铁在设计之初就体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

我国高铁在设计上更加注重舒适性和服务性,力求为乘客提供更加宽敞、舒适、便捷的乘坐体验,这体现在座椅的布局、空调的配置、信息系统的设计等方方面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之下,日本新干线在设计上更加强调空间利用效率和载客量最大化,他们采用了更加紧凑的座椅布局,虽然这样牺牲了一些乘坐舒适度,但换来了更大的载客量。

此外,日本新干线还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转向架技术,如电动摇枕式转向架、轴箱内置式牵引电机等。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列车的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还可以减轻轮轨的磨损和冲击,延长车轮和钢轨的使用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些技术优势,无疑也增强了日本新干线应对超载的能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高铁在技术上就逊色于日本新干线,事实上,我国高铁在动力性能、制动性能、节能环保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电力机车,采用了先进的交流传动技术和再生制动技术,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牵引效率和制动性能,同时还实现了能量的回收利用。

总的来说,中日高铁超载能力的差异,既有乘客群体的客观因素,也有设计理念的主观选择,更有技术水平的现实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人民日报评论:买短乘长致列车超载,如何让春运路畅心更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铁的压力

高铁超载绝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运营中,这一问题已经多次引发舆论关注和公众忧虑,一些典型的超载案例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024年2月18日,一则“高铁超员100%,列车动弹不得”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

据报道,当日从兰州开往广州的K225次列车在停靠长沙站时因乘客严重超员,导致列车无法正常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路部门不得不采取限制上车、劝导旅客下车等应急措施,最终在延误近2小时后,才恢复了正常运行。

这起事件再次将高铁超载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但事实上,影响高铁超载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除了刚刚所提到的乘客群体差异、设计理念差异、技术水平差异等因素外,高铁自身的运营特点以及外部的运营环境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高铁自身的运营特点来看,相比普通铁路,高铁对载重和超员的容忍度要小得多,这主要是由高铁的速度等级和运行环境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高铁是以每小时200公里以上的速度在轨道上奔驰,它远高于普通铁路100公里左右的速度。

速度的提高意味着更高的能耗、更大的惯性、更强的冲击和振动,在这种情况下,列车的各个系统,如牵引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都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超载,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压力。

当列车超员时车厢的重量会大幅增加,这就意味着牵引电机要消耗更多的电能,制动装置要施加更大的制动力,悬挂系统要吸收更强的振动和冲击。

长此以往,这些关键部件就会加速老化和磨损,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故障风险也会显著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从外部的运营环境来看,高铁对轨道和供电系统的要求也远高于普通铁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铁的超载能力。

高铁之所以能实现高速平稳运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专用的轨道系统。

它与普通铁路的砂砾道床不同,高铁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或板式轨道,轨面更加平整,轨道刚度更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列车的颠簸和摇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与此同时,无砟轨道对载重的适应能力相对要差一些,当列车超载时,过大的轴重会给轨道结构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长期积累可能会导致轨道变形、锁定、断裂等问题,进而影响行车安全。

综上所述,高铁超载问题的频发以及背后复杂的影响因素,再次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那么在未来,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的发展趋势

透过高铁超载这一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中日两国在高铁设计理念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两国在铁路发展战略、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选择。

而这些差异,同时也为我们思考高铁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回顾中日高铁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在高铁设计上的差异其实从一开始就有所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新干线自1964年开通以来,就确立了“高速、准点、安全”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在新干线设计上更加强调速度的提升和运力的最大化。

这体现在他们采用了更加紧凑的座椅布局,牺牲了一些乘坐舒适度,但换来了更大的载客量。

而我国高铁的设计理念则更加强调舒适性和服务性,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铁开通时间相对较晚,技术起点更高,有条件提供更加优质的乘坐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种设计理念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孰优孰劣,它们只是反映了中日两国在不同发展阶段,根据自身国情和需求,所做出的不同选择。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高铁必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角色和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速度与舒适、效率与安全、载客量与服务质量等方面,实现动态平衡和优化组合,将是我国高铁设计理念必须思考和回答的时代命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我们要立足国情,充分考虑我国人口规模大、客流量高、线路长、旅途久等特点。

在高铁设计中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舒适优先的理念,为乘客提供更加宽敞、舒适、便捷的乘坐环境和出行体验。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放眼世界,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应该在高铁设计中更加重视效率与载客量的提升,通过优化车厢布局、采用轻量化材料、创新服务模式等方式,在不降低乘客满意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高铁的运载能力和经济效益。

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仅仅依靠高铁设计理念的优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高铁运营组织、客运服务、安全管理等方方面面,进行系统性、协同性的变革和创新。

总之,高铁设计理念的差异,为我们思考高铁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高铁作为一种集速度、效率、舒适、安全于一体的现代交通方式,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出行生活。

然而随着乘坐高铁的人流量越来越大,之前各种不起眼的细节、问题都随之出现。

不过好在我们国家的铁路局非常负责,出现问题那就解决问题,节假日的时候也时刻准备好了调度工作。

相信在未来,关于高铁超载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