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李奇 王美英 记者 郑亚雷)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李奇副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12岁患有颅咽管瘤患儿采用开颅手术显微镜下经额底前纵列入路结合最新4K3D神经内镜完成复杂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患儿恢复良好,已康复出院。经权威查新机构检索,此例手术在国际上属首例。

12岁的小朋友看上去却只有7岁的样子,因为发育迟缓,在外院检查发现有鞍区占位病变,在家人的陪同下慕名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李奇副主任医师门诊就诊,在收治住院后经全面检查和诊断,考虑孩子患有颅咽管瘤并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颅咽管瘤常见于儿童,虽然是良性肿瘤,若不能完全切除,具有很高的复发率并且放化疗均不敏感。考虑到孩子鼻腔过于狭窄、鼻窦没有气化,无法经鼻手术,经李奇(王茂德)团队研究并经张华主任带领全科讨论后,决定采用开颅手术显微镜下经额底前纵列入路结合最新4K3D神经内镜全切肿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术前,李奇和麻醉医师及手术配合护士沟通了仪器的布局便于术中显微镜和内镜的切换。术中,在显微镜下采用动态牵拉技术仔细分离双侧额叶,通过宽度仅有1.5cm大脑间隙暴露位于脑深部的肿瘤后,发现肿瘤已经压迫到视交叉,仔细切除位于鞍上部分的肿瘤解除视交叉的压迫,由于鞍内部分为显微镜的盲区,过去的常规做法是采用刮匙在非直视的情况下多角度在鞍内进行搔刮,为了全力保证患儿的救治效果且完全切除肿瘤,李奇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4K3D神经内镜,将镜头通过手术通道深入鞍内部分,无死角的进行探查,发现鞍内仍残留多量肿瘤并且和垂体以及海绵窦内侧壁粘连紧密,随后使用带有角度的神经内镜手术器械在内镜呈现的超高清且立体鞍内图像下完成鞍内残余肿瘤的全部切除,并完好的保护了垂体和海绵窦没有收到损伤,达到了颅咽管瘤的完全切除,把术后复发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经过内分泌科小儿生长发育亚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给与了激素替代方案,患儿已经出院。

一直以来颅底肿瘤手术在神经外科领域极具挑战性。这类手术涉及复杂的神经和血管结构,具有手术空间狭小、解剖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等特点,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神经内镜具有高清显示,抵近观察,广角成像的优点,经鼻神经内镜手术目前已经是鞍区病变尤其是垂体瘤公认的手术方式,但是目前使用的神经内镜为二维成像,不能呈现颅底鞍区复杂解剖结构的真实立体关系,导致眼手协调能力差、图像失真、执行精确动作困难、估计大小能力降低以及准确性和效率下降。 而4K3D神经内镜图像组织结构立体感强,分辨率极高,图像细节增加,对深浅、前后的空间比邻关系理解更为透彻和精准,利于肿瘤切除时辨别硬膜内的神经血管结构,精细操作更为准确、安全,能够改善深度知觉和手眼协调配合,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术后并发症。

本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为患儿本人带来了新的生机,也让4K3D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鞍区肿瘤手术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近一月来,李奇(王茂德)团队还完成了4K3D内镜下经鼻蝶侵袭海绵窦垂体巨腺瘤切除以及4K3D外视镜下巨大侵袭性脑膜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医院垂体-下丘脑肿瘤的微创手术全切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李奇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专业方向为经鼻神经内镜颅底手术和垂体相关疾病的多学科诊疗,2013和2014年分别在北京天坛医院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学习神经内镜手术,10年来潜心开展神经内镜手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先后开展西北首例经鼻内镜垂体后叶病变活检术,在交大一附院率先开展经鼻内镜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等颅底肿瘤手术,以及经脑室镜治疗脑积水及颅内囊肿。同时联合内分泌等相关专业开展垂体相关疾病的多学科诊疗、开办交大一附院首个联合门诊,建立垂体瘤生物样本库及数据库,并协助王茂德教授成立西北垂体瘤专病联盟。目前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垂体瘤诊疗中心副主任,西北垂体瘤联盟秘书长,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神经外科在学科带头人王茂德教授和张华主任的带领下,神经外科团队已经全面打造集颅脑肿瘤、癫痫、帕金森、脑血管病、脊柱脊髓以及功能神经外科等多个亚专科团队,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手术量逐年大幅度递增,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改善和升级医疗技术,必将让更多患者充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