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泽州弟,姓邵,家住新沂市区新北大队桥塘村,他是我在桥头小学工作时交结的好朋友,他已经离开我二十多年了。但我经常念叨他,回忆与他相处的往事,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激动不已,我想他,怀念他。

他关心人。我从新安小学调到桥塘小学,首先认识的人就是泽州,因为他家离学校最近,我走出校门常常见到他,他清早晚上常来学校操场散步,时间一长,加之学校的方宝寿老师介绍,从中牵线搭桥,我们就认识了,而且越处越近,成了要好的朋友。

那时学校没有食堂,九个老师只有我一人住校,他们都在县城是走教老师,我通过关系在山东驻新食品站食堂代伙,每月缴纳伙费15元,因为那时正处文革期间,两派斗争的有时食堂停伙,他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叫我到他家就餐。他说我家虽不富裕,粗茶淡饭还是能供给的,咱们都是老百姓,对吃的要求不高,能解决温饱就足矣,因为熟了,不把我当外人带,我就同意了,一日三餐,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像家庭成员一样,他家的孩子们也徐叔长徐叔短的喊着,比一家人还亲,时间长了无拘无束,泽州弟心灵手巧,他家后有菜园,常年不断时令蔬菜,夏季菜的品种更多,韭菜大葱,辣椒茄子,黄瓜等应有尽有,一日三餐做饭多样化,他家离沭河岸不远,他常到沭河里捞鱼摸虾改善生活,尽量做到生活舒适开心满意。在社会秩序有所好转,我才又回到食堂入伙。

他不光关心人照顾人,还乐于助人。

对此,我有两件事至今难忘。一是我调回炮车后,家中要盖房子,那时盖房要先打好地基,然后用石头累腿子,以防潮湿,当时运石头的车皮紧张,青石也不好买,于是我想到了泽州,因为他在大队开大型轮式拖拉机,农忙时为生产队耕地,耙地,农闲时跑运输,也经常上山拉石头,不过他拉的是北沟红岩石,此石也不错。我就打个电话告诉他,我急用石头,能否近日给我送一车过来,他二话不讲,满口答应,为不影响工人施工,第二天夜里就把石头送来了,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没有耽误工期,也节约了成本。

第二次是沙沟学校建校需要几车石头,也愁石头不好买,我又一次提出要石头的要求,他仍是不说客观原因,一连两天从新沂北沟给学校运来三车石头,解决了建校难题,急人之所急的精神学校领导非常钦佩,并表示万分感谢,都夸我处的朋友真是好样的。

再一点,他热情乐观,和人相处给人以快乐舒心,大家都愿意和他相处。我们相识相处大部分时间在文革中,尽管那时生活不怎么富裕,社会秩序有些乱,但他乐观向上,好说好笑,一肚子故事。每晚来学校闲溜,总要讲讲笑话,引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他肚子里的货全是看书得来的。解放前他家开塾馆,父亲是私塾先生,家中藏书多,好看书,当然记住了不少知识,讲故事就得得心应手。

文G期间,学校成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他热情参加,因为他是个文娱爱好者,据说以前每年大队排乡会都是他带的头,他既会吹,又会拉,还会自编一些小节目,管教管导,到各地演出很受大家欢迎,这次参加学校宣传队,更是他用武之地,和学生一起深入田间、场头, 为群众演出,受到大小队干部及广大群众好评。

我从新沂调回炮车后,他多次来炮车看望我,在一起叙旧,回忆往事,我们两人友谊不断加深,我每次去新沂开会,或是有什么事,会后总要抽点时间到他家去看看,问长问短,了解一些情况,临走时互相叮嘱要多多保重。

光阴似箭,屈指算来泽州弟离开我已有二十多年了,但我还是经常回忆和他相处的一些日子,怀念他生前点滴往事,虽然阴阳相隔,我的怀念之情是永恒的,但愿泽州弟在天堂一切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