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古诗五首: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西瓜在我国是夏季最常见寻常的瓜果,五月中旬以后,西瓜开始上市。天气越热,西瓜越多,价格也越低,可以说是平民瓜果,穷富不欺。所以听闻日韩西瓜天价,简直觉得不可思议。除开著名的西瓜产区,源源不断送来成卡车的西瓜,在街边堆成山售卖,还有各地小产量的西瓜应季,比如本地,江洲上产一种西瓜,皮脆沙甜,有特殊的清甜口感,瓜皮可做时令蔬菜,味道脆鲜甜美,简直是最好的瓜菜。

我以为西瓜是江南水乡特产,因为西瓜含水量如此之高,必然是有丰沛的水源,方可长成如此圆滚滚。说实话,很多人说沙漠北方抱着火炉啃西瓜,很多年我一直认为这是谣言。西瓜圆滚滚,和中国人传统的圆润审美契合,所以我从来不相信西瓜是外来品种。只是好奇为什么叫西瓜。西瓜比冬瓜南瓜白瓜更有着天然的审美亲和感。就爱着故乡自留田里那圆滚滚还带着泥的小西瓜,像农村小孩子夏天晒得黢黑的肚子,腆然而率真。

小时候问起长辈,为什么叫西瓜,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既然从古就是这么叫的,那就这么叫吧。只是西瓜到底有多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文献中,最早的有西瓜的记录,是五代胡峤所著《陷虏记》,“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那么这段文字有几个信息,就是这个唐宋之间,五代时期的胡峤,被掳掠到接近草原的地方,吃了西瓜。那么这个始,也许并不是平生第一次吃西瓜,而是说,路途颠沛少吃的,忍饥挨饿,到了这个地方略微安定一点,才开始有西瓜吃。他直接点出这就是西瓜,证明之前他见过西瓜,也吃过。想必西瓜在五代时期,还是以北方游牧民族培植居多,他们或以此拿来做贸易交换,他听说,这次俘获他的契丹族,是打败回纥族得到的西瓜种和西瓜种植方式,用牛粪作为肥料,上面搭建棚子种植,可以长到和中国冬瓜一样大小,但是味道是甜的。

西瓜在胡峤之前,就被汉族人叫西瓜。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考古中,广西贵县和江苏邗江县的汉墓均发现西瓜籽,说明在西汉时期,西瓜就作为重要的殉葬和祭祀果实,出现在王室中。这两个地方离北方京城都很遥远,西瓜是作为赏赐贵族的珍贵外来水果跨越几千里来到南方,还是当时在南方就有西瓜种植技术?

总之,西瓜在中国的历史比想象的久远。

西瓜到底是外来品种,还是本土就有,确实是个谜题。比如北方的西瓜,大多数皮厚,耐储藏,可以储藏几个月,而南方的西瓜,则水分多,小巧,瓜皮脆,储藏期短,容易腐烂。

这就像石榴树一样,史书记载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优良树种,而实际中国本土的南方丛林也有野生石榴群落,使得后来中国石榴树的种植广泛,而果实也呈现地域不同的风味。

西瓜之所以叫西瓜,还是因为当时最大的西瓜输送地,传输途径,还是来自北方游牧部落和西域。毕竟在少良田耕种的地方,西瓜是他们主要的物产,优良的西瓜作为贡品供应中原皇室。

不过西瓜广泛种植,还是在宋朝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里随肤使,分留三十年。

甘棠遗爱在,一见一潸然。”南宋 · 洪适《杂咏下 西瓜》(癸亥年,先公自北方带归)

洪适是跨北宋南宋时期的人物,而他的父亲洪晧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奉命出使金国,被金人扣留十五年,然后回归南宋。实际上,1127年是宋朝的分水岭,1127年,金灭北宋,金国实际占据原来宋朝的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而他的父亲被金国扣留十五年里,得到了最优良的西瓜种子。而这些西瓜种子,随着他的回归南宋,也带回了南方的家园。

作为洪皓的儿子,珍爱父亲留下的瓜种,因为在湿润的江南,也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在父亲过世后,他看见西瓜满园,不禁潸然泪下。

这其中当然还有父亲在生前,在江南地区推广优质西瓜那种德政。

后人以为是洪晧将西瓜带回中国的,实际这是误解。

因为北宋时期,中原北方,尤其是靠近边塞的地方,人们已经大量种植西瓜,并供应北方城镇。

在当时,西瓜已经成为北方中原的风物瓜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贩来北枣堪充膳,种得西瓜可析酲。

总是中原旧风物,不堪今日是边城。”宋 · 毛珝《仪真 其三》

毛珝是南宋早期宋理宗时代的人物。此时金国占据长江北岸,南宋偏安江南。

虽然军事上处于对垒状态,实际民间的交往并未隔绝。许多北方中原的特产,比如红枣,会通过各种贸易渠道进入南宋。就拿夏天的冰来讲,有很多人从事南北的冰块运输,将北方的冰块通过海航运往南宋,南宋城市街头巷尾售卖各种冰制品,成为过夏消暑的一道风景。

这也说明,金和南宋的民间贸易还是相当繁荣的。

既然有贸易,北方中原的西瓜也会流入南宋的市场。

毛珝是这样写的,街上有北方贩来的红枣,其甜美可代餐。街上也有售卖西瓜的,西瓜可以解酒消暑。

但是红枣和西瓜本来就是大宋中原的特产,如今,这些地方,却成了遥远的边塞和他乡,成为金国的占领地。

那么这首诗也说明,北宋时期,中原地带已经成为重要的西瓜产地。

那么洪晧的西瓜种子,可能来源于北宋中原的西瓜,也可能是更优良的游牧民族的沙漠西瓜种。

不过随着南宋在江南建立政权,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瓜的规模种植,扩展到长江以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誇。” 南宋 · 范成大《西瓜园》

如果这首诗写的是实际的背景,那么江南一带流行夏天吃西瓜,应该是范成大所处在的南宋早期时代。大量的北方人口随着政权南移,也带来了北方的饮食习惯,比如夏天吃西瓜。

好在,西瓜这种品种,在中国人的巧手种植下,跨越了南北气候之差,又或者,这里面也有本身适应南方水土的本地瓜种。

总之,在范成大时期,形成了南方也吃西瓜的潮流。

范成大肯定在种植西瓜之前,就吃过西瓜,不过种植西瓜给他带来的乐趣,还是有着那种视觉的丰美和欢喜。

因为田地里的西瓜成熟了,一个个圆滚滚地卧在土地上,大腹便便,却又安宁盛美。买西瓜,不如种西瓜,不仅可以满足自家人的西瓜自由,市场是这么需求旺盛,到处都流行吃西瓜,自然也是一笔让农民开心的收入。

西瓜样子安宁滚圆,里面却甜美,是心里美的典型,比起外来的品种葡萄苜蓿,西瓜更值得赞美啊。

不过在宋朝很多文化人心中,西瓜就是汉朝张骞带回来的西域新物种。

他们是依据什么呢?或者也应该有文献资料记载,只是历史上淹没的历史资料太多,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自淮乡得,天然碧玉团。

破来肌体莹,嚼处齿牙寒。

清敌炎威退,凉生酒量宽。

东门无此种,雪片簇冰盘。”宋 · 顾逢《西瓜 》

这是南宋早期的诗人顾逢的诗。

可以看到,除了江南种植西瓜之外,黄淮一带的已经被金国占领区的西瓜,仍旧会通过贸易和渠道,流通到南宋。

而当时长江以北的西瓜,以淮河流域的河北河南最为著名。

这里的西瓜,呈现一色的青绿色,团圆饱满,破开来,瓜肉晶莹,口齿流蜜,口感清凉。

可以解暑消酒。

他说,原来中国本地是没有西瓜的。

不过这种西瓜,相对于南宋的人来讲,肯定比江南本地种植的西瓜贵。

所以吃法略微讲究点,就是切成片,堆在盘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宋末元初 · 文天祥《西瓜吟 》

西瓜不仅有红色的,还有黄色的。

到了南宋晚期,西瓜世际到处可见。自然也不用那么高端,切片呈盘,想吃就买上几个。

文天祥这首诗,写得豪爽。

就用身上的佩刀,对着西瓜一砍,就像砍破一个碧玉的圆瓶。

如果是红瓤西瓜,那带籽的西瓜,就像樱桃一样红的鲜艳。

如果是黄瓤西瓜,那黄色就像黄水晶一样可爱。

吃下一片西瓜,顿时觉得冒烟的喉咙都清凉了,那吃西瓜的响声,就像嚼着冰雪,盛夏之时,那个爽。

都说,汉朝的人清贵不羡慕权贵,爱吃自己种的白瓜。

可是我觉得,如果我活在汉朝,还是要做高官,因为做了公卿高官才有西瓜吃啊。

这其实是赞美西瓜带给人甜蜜清凉的美好。

文天祥这首诗实际是诙谐。实际南宋繁荣,大部分时期,普通人能够实现西瓜自由。

不过最值得钦佩的是文天祥被俘之后,不为元蒙所许的荣华富贵高官候禄所动,慷慨赴死,他不会为了一口之蜜,而屈身叛国。

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