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2024年第121批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四川成都)暨四川省博士后服务团科技创新走进成德眉资示范活动正式启幕。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重庆和四川省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71名博士(后)和引才单位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这71名参团博士(后)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省内外42家单位,研究领域涉及卫生、医药、金融、建筑、电子等多个行业,平均年龄不到35岁。

未来三天,32名博士后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将奔赴成德眉资基层项目单位开展智力帮扶,26名博士(后)将和相关引才单位就入职、入站进行对接,13名博士(后)将与项目单位对接,力争促成项目单位与博士(后)达成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合作。合作领域涉及包括机械工程、低空经济、虚拟现实(VR)、基因编辑、人工器官、虚拟仿真交互设计等。

活动重点围绕解决成都、德阳、眉山和资阳等市四个方面的需求开展。一是地方重大项目或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智力服务需求;二是地方重大项目或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博士后或博士人才引进需求;三是各市设站单位博士后招收需求;四是各市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与高校院所等流动站设站单位的合作对接需求。

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将如何开展服务?具体来说,32名博士(后)、博士后合作导师将以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基层企业单位柔性引进智力献计献策。26名博士(后)将与设站单位就入职入站进行深度对接,推动解决基层单位博士后招收困难的瓶颈。组织参团博士(后)考察当地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有13名博士后将与项目单位对接,力争促成项目单位与博士(后)达成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合作,为基层单位建立柔性引智的平台。

“这次有12名参团专家、博士(后)与我们对接,接下来会通过项目合作、资源链接等方式开展对接,涉及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金融、绿色低碳等专业领域。”成都经开汽车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鑫表示。

今年,成都经开汽车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首次参与到博士后科技服务团中来,“我们申报的(需求)领域主要是三个板块。”黄鑫介绍,分别是成都市经开区(龙泉驿区)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基地项目、成都市经开区(龙泉驿区)数字能源(虚拟电厂)项目、成都市经开区(龙泉驿区)工业元宇宙(工业互联网)项目等。

其中,也有涉及低空经济的尝试。“本次对接的专家、博士(后)中,有专家在做低空经济无人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现在低空经济还是新兴领域,我们希望可以结合专家团队的科研方向,在农业、生活、物流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和运用。”黄鑫介绍,“我们希望通过与专家的对接交流,探索合作路径,有效整合资源,吸纳高端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开展关键技术公关,共同探索创新的应用场景,实现成果转化。”

今年5月份,河南科技大学讲师黄宇通过中国博士后网站了解到2024年第121批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四川成都)的相关信息。

“当时看到了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发布的项目需求和我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匹配度很高。”黄宇回忆,“尽管我们对相关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但距离技术落地和工业化应用还缺乏大型试验验证和工业化推广,而这正是企业的优势所在。所以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双方沟通后一拍即合,接下来将针对项目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一体化解决方案开展合作。

本次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和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主办。

红星新闻记者 颜雪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