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东欧各国正在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在知名的“铁幕演说”当中,丘吉尔这样指责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并号召英美联合,拯救那些面临“苏联威胁”的国家和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演说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不少美国民众因此对苏联产生了反感。

然而,这些只能通过政府的宣传了解东欧局势的民众不会知道的是,此时的东欧各国民众并不认为自己受到了“苏联压迫”。

相反,东欧民众大多因苏联红军将他们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和解放后苏联对他们慷慨的援助,对苏联充满了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的“安全带”策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苏联以6000万军民伤亡为代价,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在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威望的同时,也令苏联自身陷入了危险的虚弱状态。

作为一个在资本主义世界围剿中诞生、成长的国家,苏联因为这种虚弱,对战后的安全问题深感忧虑。

为确保国家安全,苏联制定了“安全带”政策,即在东欧国家扶持亲苏政府,让这些国家成为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屏障。

由于东欧各国被苏联红军解放的现实,英美在东欧“几乎没什么可值得炫耀的东西”,缺乏插手东欧国家的理由和能力,在与苏联商议战后势力范围时,不得不在东欧对苏联让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红军付出巨大牺牲,将东欧人民从德国法西斯手中解救出来,也令东欧人民对苏联产生了不小的好感。

不过,由于东欧的历史文化环境与苏联截然不同,在大多数东欧国家,共产党并未占据领先地位,苏联如果要直接在当地建立共产党政权,东欧人民恐怕也难以接受。

对此,斯大林宽容地表示,尽管他想要在东欧推广社会主义,但是并不打算将任何东西强加给东欧国家。

在二战后最初的两年里,斯大林多次强调,苏联模式并不是唯一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东欧完全可以通过人民民主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于,在一些东欧的激进共产主义者请求苏联帮助他们在国内推广苏联模式时,苏联还会给他们泼冷水。

当然,为了确保苏联在东欧的影响力,苏联也确实进行了许多他们认为必要的干预。

尤其是在匈牙利共产党在议会选举中失利之后,苏联一方面帮助匈牙利共产党赢得内务部之争,另一方面在罗马尼亚等国选举时,采取了一些“技术手段”帮助共产党获胜。

但是总体来说,在战后初期,苏联对东欧的干涉程度总归的有限的,丘吉尔在1946年就宣称苏联对东欧实行“高压统治”,实属是在污蔑苏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美刺激苏联改变政策

然而,苏联将东欧建设成为苏联的“安全带”的打算本身,就体现出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其对东欧的宽容,是建立在维护美苏关系的需要和对“联合政府”的信心上。

当这两个关键条件丧失之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便由引导转向了彻底掌控。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咨文当中明确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美苏合作的彻底破裂。

随之而来的,是西欧各国在美国的压力下,开始排除进入政府的共产党。

在二战期间,欧洲国家大多落入了法西斯的掌控之下,在这段时间里,各国共产党一直坚持抵抗法西斯的暴政,这为共产党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西欧的民主选举传统,共产党既然有了声望,有了民意,在战后的选举当中进入政府,并能够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法国,法共在1946年的国会选举当中,是获得选票最多的政党,得以与社会党、人民党联合组阁。

在意大利,意共同样以支持率第3的选举结果,在政府中得到了农业、财政和司法三个部长职位。

因此,此时的欧洲不仅东欧是“联合政府”,西欧其实也是,斯大林对西欧的“联合政府”同样抱有很高的期待,甚至希望西欧能够成为对抗英美的潜在力量。

然而,在美国确定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方针之后,以援助对西欧各国施压,要求各国将共产党挤出政府。

由于对援助的依赖,西欧各国政府很快就做出了决定,1945年5月,法共和意共先后被逐出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局面让斯大林对“联合政府”的信心大为动摇,尤其是与此同时,美国也在用马歇尔计划引诱东欧国家,不少国家都对美援感到心动,捷克甚至已经同意接受援助。

这让苏联担忧,放任东欧国家自由行事,是否会导致美国势力渗透东欧,甚至在东欧复制西欧发生过的事情,利用援助将共产党逐出政府。

一旦东欧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苏联的安全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苏联无法容忍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此时的苏联看来,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很快,苏联牵头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并在情报局会议上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阵营,明确了美苏对抗的总体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即,苏联利用情报局对东欧各国进行了大清洗,消弭其他政党在东欧的影响力,甚至是共产党内的“自主派”也成为了针对的对象。

最终,东欧共产党“苏联派”掌控了国家,并在苏联的指示下,在东欧全面推行苏联化,并将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都与苏联深度绑定。

到了此时,丘吉尔在1946年对苏联“高压控制”的指控,才算是成为了现实,但是这种局面的出现,除了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因素,与英美步步紧逼、对苏联产生刺激也不无关系。

苏联对东欧的高压控制,令东欧各国对苏联产生了反感,南斯拉夫率先与苏联决裂,到了20世纪5、60年代,东欧各国更是普遍出现了要求改革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种倾向,苏联也没有考虑东欧国家的现实需求,而是认定这是东欧对自身权威的挑战,对不服从苏联指令的国家采取了军事镇压手段。

由于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东欧国家无法摆脱苏联的控制,这也令东欧各国普遍增加了对苏联的不满。在苏联解体之后,这些曾经属于苏联阵营的国家,反俄情绪反而比西欧更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慷慨援助东欧

事实上,尽管苏联对东欧各国进行了高压控制,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冷战时期,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初期,苏联对东欧国家的帮助,也是十分真诚而慷慨的。

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在自身同样遭到战争巨大破坏,经济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坚持为东欧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据波兰经济学家的统计,在1945年到1949年间,仅波兰一国从苏联获得的援助,就相当于美国根据马歇尔计划向西欧11个国家提供的援助的总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如今盛传的,关于苏联援助效果不佳,如果东欧接受马歇尔计划能够发展更好的说法,也是苏联解体后,英美通过其对舆论的控制,对苏联的抹黑。

事实上,在二战结束之后,东欧的经济恢复状况普遍领先于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西欧国家。

东欧在经济上的落后,是进入上世纪70年代,苏联模式僵化,苏联和东欧普遍陷入经济困境之后的事情了。

而且,正是苏联的大力援助,让东欧各国实现了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关键转变。

就连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如果不是苏联,东欧恐怕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更不必说是如此迅速地完成这一过程。

如果东欧在二战结束之后选择了西方阵营,那么英美和西欧会更乐见东欧保持原状,作为廉价食品和廉价劳动力的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是苏联一手将东欧带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这是苏联留给东欧各国永远的财富,也在当时赢得了东欧人民极大的好感。

正是因为这种慷慨,让东欧各国人民对于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其内政的干涉保持了相当高的容忍度。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苏联对东欧的控制程度不断加深,而对东欧的帮助却不断减少,甚至会在东欧吸血来维护自身利益。

这样的作为最终耗尽了东欧对于苏联的好感,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东欧各国对苏联的好感已经消耗殆尽,能够继续团结在苏联身边,基本上是靠苏联的军事实力罢了!

参考资料

从“人民民主”到“准斯大林体制”的建立——战后初期捷克斯洛伐克历史进程中的苏联因素(1945-1953) 吕雪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4—1948年苏联的东欧政策透视 李兴 世界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文夏日征集令#

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看苏联软实力的兴衰(20世纪40-60年代) 魏路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