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居民的维保需求真正听得见、维保数据切实看得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的电梯谁作主,谁的电梯谁出资,谁管理电梯谁履职”——这一基本原则在6月25日发布施行的《关于落实长宁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后续使用管理的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中再度明确。当天上午,江苏路街道举行2024年加装电梯提前竣工暨“E梯通”综合维保服务平台发布仪式,现场一大亮点便是长宁区首度发布的加装电梯后续使用管理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从长宁区房管局了解到,区内第一个加装电梯项目始于2013年,2016年完工交付使用,目前已运行8年。11年来,全区共有846台加梯完工,其中大部分集中在2020年后竣工。虽然还未到大规模换梯的阶段,但加梯后的维保权限、资金摊派、权责归属等问题,正逐渐成为“后加梯时代”居民们的新“急难愁盼”。

此次《方案》发布实施,便是为了解决“居民费用筹集难”“确定管理主体难”等问题,通过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引导居民理性协商,确保加装电梯免费维保期到期后能够平稳过渡,为加梯后续维保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支撑,建立起长效、常态化的加梯维保监管机制。

记者注意到,《方案》针对存量加梯项目专门提到,对于免费维保期即将到达期限的加梯项目,属地街镇有责任指导加装电梯所有权人尽早启动电梯使用管理单位续聘或重新选聘工作,并且在更换电梯使用管理单位时,做好材料交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中旬,纺大小区建议征集座谈会。 舒抒 摄

《方案》正式发布前,长宁区房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单位组成调研组,已举行多场建议征集座谈会。6月中旬,天山路街道纺大小区举行的一场座谈会上,就有社区干部提出,目前小区已加装的20台电梯中,三分之一的电梯代建方未将全部材料移交给物业。对于电梯到底谁在管、具体维保情况如何,居民区缺乏管理和服务的抓手。

一位物业负责人提出,一些加梯项目在3年免费维保到期后,移交到物业手中时,几乎没有任何保洁痕迹,而物业方也没有追责的权限,只能尽快为电梯开展常态化维保。也有个别代建方在移交电梯维保权限时,迟迟没有提供完整的电梯使用数据、检测报告,为接手的物业方带来了工作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方案》的发布显得尤为关键。今年5月,建议征集座谈会走进长宁区首个启动加梯意愿征询、首台加装电梯竣工、首个探索成片加梯、首个引入“保险+维保”市场化维保运作模式的周家桥街道,社区干部兴奋地表示,《方案》发布后能够让基层干部不再“纸上谈兵”,而是拿着“白纸黑字”的法规条例与居民沟通,让更多人意识到加梯并非结束,后续维保才是新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在几次座谈会中发现,居民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些加梯自治小组、楼道“三人小组”的成员往往是退休居民,随着年岁增长,当10年、15年后加装的电梯到了需要更换的阶段,自治小组的成员可能年事已高,无法有效回忆起加梯时的细节。

安龙小区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自己今年65岁,等到年过古稀、耄耋之年时,恐怕早已记不清加装电梯时的资金分配比例等细节,需要有专业的管理方来承接自治小组在加梯时积累的材料、凭证和各类会议纪要,以应对未来不时之需。

记者注意到,此次《方案》中对加梯项目的第三方管理模式进行了细化和明确,尤其针对居民担心“物业走了电梯怎么办”这一问题,明确了如果物业服务合同终止,原物业服务企业要按照委托管理协议的约定,提供加装电梯的使用管理服务。同样,居民服务费用若缴纳不及时、相关义务履行不到位,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可按程序暂停电梯使用,维护合法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江苏路街道启用的“E梯通”综合维保服务平台,是在上海首家“E梯通”网上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开发的2.0版智能管理系统。目前,街道有52个A类可加装门栋,截至今年6月已建成电梯55部、在建6部,率先完成长宁区2024年加装电梯“开工、完工、交付使用”的三个目标任务。其中,长新小区今年正式实现了整小区加装电梯。

江苏路街道还会同西区电信、盐巴科技等区域共建单位发布了“江苏路街道社区智慧云平台”,包含智慧云空间、智慧云门禁、智慧云充电、智慧云电梯等四大模块功能,将同步链接至“E梯通”综合维保服务平台,实现加梯“一站式平台、多元化联结、全周期维保”,让居民的维保需求真正听得见、维保数据切实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