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明白,人类问题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去研究昆虫,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其实,一个昆虫的灭绝与否,特别是像低斑蜻这样的昆虫,最能反应一个地方的生态系统环境,而生态常常与水质有关,水又与人类的健康有关,你说研究昆虫是不是意义重大。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低斑蜻重新现身,到底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人美丽的记忆

每年柳絮纷飞,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便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喜悦之情。因为这时候是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京城的一种低调而美丽的水上精灵开始展现它曼妙的身姿,它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结伴嬉戏,它们就是比熊猫还稀有的低斑蜻(Libellula angelina Selys)。北京的低斑蜻出现在每年4、5月份,真正到了盛夏,就见不到它们的身影了。

不过,这种美好已变成了北京人遥远的记忆,2011年北京农学院吴超发表的《北京蜻蜓目昆虫名录及地理分布》中曾表示“低斑蜻在北京可能已经绝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度濒危物种——低斑蜻

低斑蜻并非我国独有,在日本、韩国、朝鲜也有分布,但种群数量却极少,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低斑蜻划为极度濒危物种,预估全球不足5000只。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鱀豚的濒危等级相同。

虽然比大熊猫数量多一点,但这种野生昆虫却没法人工饲养,只能优化生态环境,让其自然繁殖,所以这样的种群,人们是很难掌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斑蜻又名六斑蜻、琚珀蜻,成蜻体长28mm,翅展60mm,隶属于蜻蜓目蜻科,这个属全世界约30种,在中国仅发现5种:低斑蜻、高斑蜻、基斑蜻、米尔蜻和小斑蜻。

我们要怎样才能把低斑蜻从其它蜻蜓种区分出来,主要是看它翅膀前、中、后端独有的黑色斑点,记住了这一点,你只要稍加留意,绝不会错过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繁衍的季节,雄性低斑蜻首先会选择合适的领地,一般是在靠近水域的地方,如池塘、湖泊或缓慢流动的河流旁。它们会在这里守候并驱赶其他雄性,等待雌性到来。

当雌性出现时,雄性会通过复杂的飞行展示或直接接触来吸引对方。成功配对后,雄性和雌性会在空中或在植被上进行交配,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斑蜻作为一种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生物,它们将卵产于平均的水面或附着于水面的植物上。

每到春季来临,低斑蜻的末龄稚虫便会安静地沿着挺水植物爬出水面,便开始了羽化的蜕变过程,等蜕变出翅膀,便可展翅飞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淀区上庄水库发现低斑蜻

低斑蜻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种群迁移极为不易,如果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生存状况就会堪忧,这也是低斑蜻为何极度濒危的原因所在。

这次的海淀区上庄水库沿岸发现了7只低斑蜻,让北京专家组非常重视,经过反复鉴定和确认,最后确认为消失多年的低斑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发现表明,上庄水库的良好水质,为低斑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栖息地,这里生长着芦苇、睡莲等湿地植物,为低斑蜻小种群繁衍提供了可能,为恢复北京的低斑蜻种群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重视,北京人很可能又拾回曾经初夏快乐的记忆:清新的空气,凉爽的风,摇曳的芦苇,还有带着斑点的低调的“精灵”轻盈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