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塑造了以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王人美等进步青年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群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将于7月5日—6日在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观众见面。6月25日,该剧在国家大剧院召开媒体见面会。

从1935年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到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再到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写入宪法,《义勇军进行曲》有着不同寻常的传奇经历,也在岁月洗礼与时代发展中被赋予了历史意义与精神内涵。

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塑造了以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王人美等进步青年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群像,讴歌了风云时代和涌现的风云人物,通过合唱、重唱等声乐艺术样式,以高亢的歌声与饱满的热情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鼓舞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不断前行。该剧由著名作曲家孟卫东作曲,剧作家、《歌剧》杂志执行主编游暐之编剧,著名指挥家、钢琴家、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执棒,著名导演廖向红执导。作品以纪实文学作品《起来——〈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纪实》为文献依据,以贴近历史真实、关照时代特征为主线,力求创作出一部民族歌剧精品。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说:“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风云际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的左翼文化运动在上海发祥,电影《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诞生。红色文化早已融入上海城市文化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最鲜亮的底色。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正是上海歌剧院通过歌剧的艺术形式,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的最新成果。”

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编剧游暐之力求在凸显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的同时,塑造出有个性的鲜活人物、有冲击力的动人事件。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编剧在剧情上通过“左翼电影小组成立、聂耳入党、蓝衣社捣毁艺华公司、三友式录音机研发”等设计,强调在有志之士汇集的上海,中国共产党诞生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必然。

游暐之介绍,“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以广角的、历史的镜头,通过‘青春的、红色的、先锋的’多维艺术表现,将这首永恒旋律的诞生历程真实再现于舞台。”

作曲家孟卫东在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中,针对题材特性、体裁特征、演出阵容,兼顾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创造性之间的平衡。“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主题音乐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这有其固有的庄重性和严肃性,不应随意变奏或改动。作为电影插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给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先天的灵感和素材。”

孟卫东说:“我崇敬那些伟大的名字:田汉、聂耳、夏衍……我希望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可以不辜负我们前辈的付出,也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常常记住那一辈人所创造的辉煌与光荣。”

导演廖向红在进入排练厅前做了充分的案头工作,仔细剖析历史背景下角色的特征。她说,这部歌剧“要有生活的真实、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演员们要“综合运用演唱、台词和肢体语言,传达人物丰富、细腻而深沉的情感”。她希望将歌剧的音乐与舞台视觉造型元素有机融合,创造虚实结合、大开大合、灵活多变、流畅转换的“风云时空”,呈现诞生《义勇军进行曲》的“风云时代”。

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将指挥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他说:“上海歌剧院有红色文化的传承,有海派文化的滋养,也有江南文化的浸润。希望通过创排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用富于海派气质的舞台重温红色记忆,传递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发当代年轻观众的共情与共鸣,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

上海歌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该剧的总制作人张庆新介绍,“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在文本创作之前,主创主演们先后分批前往了国歌灌制地——百代小楼、国歌展示馆以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等地进行采风学习。剧本数易其稿,音乐也在排演过程中有所调整。成功首演后,该剧迅速开启巡演,亮相沪上各大剧场、走进群众文化艺术中心、深入校园社区,也以文艺党课的形式与各级党组织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