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吉喜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常委、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

随着人们对环境与生态的关注逐渐加深,每一年的世界环境日影响力都在不断扩大。恰逢2024年世界环境日,当天我们走进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在这里见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心首席科学家高吉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新增设的“环境资源界别”委员,高吉喜和同组委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身为“守护生态保护红线第一人”,高吉喜在向我们清晰简明阐述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的同时,更表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身为环保工作者,一直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

美丽中国的“内在美”

与“外在美”

在高吉喜的办公室有一张大大的办公桌,上面摆放着各种文件与书籍,书桌旁边是一棵幸福树,他说,“这棵树四季都开花,只需要浇一浇水,就可以得到满屋绿意。”可见,人们对绿色、对自然带有最本真的尊敬与喜爱。所以,守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采访从今年环境日主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启。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那样,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高吉喜从“内在美”与“外在美”两个不同层面与我们分享他对今年主题的深刻理解。

“‘外在美’容易理解,就是从‘颜值’上看,生态环境优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空气清新、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生态安全是美丽中国的常态,蓝天、河湖、海湾、山川、城市、乡村均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在美是表象,内在美是实质。 随后,高吉喜从两个层面对“内在美”进行了解读,“‘内在美’要从产业结构与布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看,绿色低碳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其中,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双碳’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等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全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其次,从人文环境看,全体人民自觉践行绿色、清洁、低碳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际上,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很多人都可以在线上及线下的宣传平台看到多方面宣传、科普等活动,“这些集中的宣传行为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和认识度,使更多人了解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引导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环保行动,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契机。”滴水成江河,每个人的努力都推进着环保事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护生态保护红线

青年勇担时代使命

“生态保护红线”理念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更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构建美丽中国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谓“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作为“守护生态保护红线第一人”,高吉喜在承接浙江安吉生态县规划时,率先提出了这一理念。此后,生态保护红线成为国家重要生态保护战略,并开启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高吉喜率领团队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研究提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顶层设计技术方案,并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如今,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已经划定并颁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也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管控边界与制度安排,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年轻人对此的热情也同样高涨,“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同志可以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

在多所高校兼任教授的高吉喜期待,“对于青年同志来说,一是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学习。生态环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包含生态学、化学、物理学、环境科学、遥感等多个学科,年轻人要不断学习这些学科知识和技能,保持自身对行业最新动态的追踪,让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知水平跟上时代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各种问题。二是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青年人既要紧密关注生态环境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研究,善于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还要注重实践,深入生态环境事业的一线,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实践中锤炼能力,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三是勇担时代使命。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伟大事业,青年人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不断锐意进取,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重任,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有着近40年环保工作经历的政协委员,高吉喜坚定地说:“于我个人而言,我会持续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围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监管、美丽中国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等开展深入调研,为协商议政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话高吉喜

“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

Q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哪些需要考虑的因素?

A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前,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但是各类保护地之间存在交叉重叠、连通性差等问题,且有10%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系统复杂多样,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遭到开发建设活动破坏后很难恢复到原始状态,将对生态功能产生不可逆的严重损害。为此,我国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模式,旨在通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廊道,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状保护体系,实现对各类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全面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支撑。

中办、国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判定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划定中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山脉、河流、地貌单元、植被等自然边界以及生态廊道的连通性,避免生境破碎化,加强跨区域间生态保护红线的有效衔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充分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及土地利用现状、城乡发展布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等相衔接,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充分协调,确保划定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Q 生态保护如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A 生态保护如何与经济协调发展一直是热点话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生态足迹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对经济转型的影响更加突出。为应对挑战,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中,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两山”理论。党的十九大将“两山”理论写入党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绿色发展总要求。“两山”理论中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兼顾论视角阐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战略指导。此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建设目的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调整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Q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理念诞生地安吉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双提升方面,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

A 安吉县是全国最早开始“生态县”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创建的实践地。安吉县是我国第一批通过国家验收的生态县,并从2006年开始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十几年来,安吉县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工业立县转型到生态立县,发展生态产业,成功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研究表明,该县从2016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均实现持续、稳步的提升,呈现同步向好、生态文明建设领先的态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绿色协同发展之路。总的来说,安吉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然而,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地努力和创新。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地区能够借鉴安吉的经验,探索出更加适合自身特点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补偿法治化进程

进入新阶段

Q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在今年6月1日起施行。本次颁布的条例有怎样的重点或亮点?

A 第一,《条例》首次给出了“生态保护补偿”的官方定义,确立了生态保护补偿的基本规则,即“保护者得到补偿”;同时,把生态保护补偿界定为激励性制度,而不是惩罚性制度,从而把生态保护补偿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区别开来。

第二,《条例》明确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生态保护补偿体制机制。将“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各设一章分别阐述,规范了各自涉及补偿的具体做法。由此,各级政府财政纵向补偿有了法律依据和责任,地区政府横向补偿有了法律框架和规范,市场机制补偿有了发展方向和空间。第三,《条例》体现了分类补偿和差异性补偿的原则。“建立分类补偿制度”涵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和水生陆生生物资源等不同生态环境要素,既兼顾了生态系统整体性,也能反映地域特征差异性和生态类型多样性;还明确了“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中实施差异化补偿,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覆盖比例较高地区支持力度”,符合当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完成的时代要求;同时还指出“补偿的具体范围、补偿方式应当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生态保护成效等因素分类确定”。这些内容兼顾了生态系统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体现了补偿标准以生态保护成本为依据的科学性,又充分考虑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保生态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

第四,《条例》明确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过去我国以政府主导的直接补偿较多,这次国家层面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保护补偿中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市场机制补偿不仅是资金,也可通过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碳汇交易、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补偿基金等方式进行。这些内容都是充分落实《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2018年)中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框架的具体措施。

Q 那么,《条例》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A 可以说,《条例》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举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条例》对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监测支撑体系、统计体系、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等配套措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条例》中的一系列要求,还将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促进绿色发展;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条例》的出台,是我国总结多年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践经验和提炼生态保护补偿有效做法的重大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距离形成基本完备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目标更近一步。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针对生态保护补偿全面立法的国家,标志着补偿法治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生态环境治理

到生态环境“智”理

Q 作为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对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遥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有什么想法和计划?

A 这是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在网络布局上,加快推进多元化、立体化生态环境遥感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加快布设塔基遥感、无人机和走航巡护车遥感设备,与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形成“五基”协同监测体系,实现对重要生态空间的实时、精准监测。加快在工业园区、重要湖库等,布设塔基遥感和星地协同环境移动监测平台,提升对大气、水环境的精细化遥感和应急监测水平,增强对污染源的溯源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污染治理与监管能力。同时,加大大气环境地基遥感验证站和生态质量地面验证场站建设,提高卫星遥感监测精度,形成从“天”“空”到地的分层遥感监测网络布局。

在体系建设上,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监测需求,统筹地面监测站点,构建覆盖全国,可对生态、水、大气等进行全方位监测的遥感监测体系,开展固定监测对象、固定监测时间、固定监测频次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与地面监测网共同组成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水平,提升我国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需求。在工作格局上,国家层面要统筹做好新时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加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共性技术支持、基础研究攻关、重点装备研制和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国家级生态环境遥感大数据中心、智慧应用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交流与人才培育中心。地方层面要重点围绕国家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决策部署,做好地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发展规划,开展地方生态环境遥感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建设和业务化应用,补齐地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不足的短板,全面提升全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同时,倡导以“共建共享”方式推进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减轻政府负担,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挖掘市场潜力,鼓励企业投资遥感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与地方负责运营维护,网络和数据资源三方共享,形成国家、地方和企业共担共享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局面。

Q 在万物数智化的当下,聚焦到生态环境监管层面,如何与高科技结合实现共赢?

A 当前,第四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时代,数字化、智能化正在重塑各行各业。聚焦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支撑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中,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一是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研发和遥感专用设备国产化,加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集成化、智能化设备装备自主研发,让我们拥有自己的“遥感利器”。二是集中攻克“五基”(卫星、航空无人机、塔基、移动巡护车和地面监测设备)协同立体遥感监测技术

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传感器等多手段融合监测的一体化分析评价,不断提升我们的生态环境高效感知、深度认知能力。三是要探索高光谱、雷达、红外等载荷共性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稳步完善我们的产品体系。同时,还要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对环境要素和污染源全面智能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通过大数据“一张图”实现污染源监测网络可视化,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现状问题精准识别、预测预报、溯源分析等,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到生态环境“智”理的转变。

反过来,遥感监测的科技创新必须以生态环境监管需求为引导。监管需求催生新应用场景和市场,必将吸引科研力量、社会资本加大对遥感监测的科技研发投入,推动遥感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培育新兴环保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从而实现共赢。

Q 最后请分享一下生态环境部卫星中心近期开展了哪些国际合作交流活动?

A 近三年来,卫星中心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分别赴加拿大、南非参加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2023年地球观测组织(GEO)会议周活动两次国际会议,向外方积极宣传推广生态保护红线模式和中国生态保护治理理念,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

二是先后赴蒙古国、丹麦、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研究机构/组织开展了面源污染监测与评估、重要生态空间监管、全球碳循环、碳监测与碳反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交流,了解了国际遥感应用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开拓了国际视野。

三是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阿塞拜疆有关部门、澳门环保局、美国环保协会、英国大使馆、巴西大使馆等开展了17次国际交流与研讨,并就甲烷排放遥感反演、臭氧入侵遥感监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中国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等进行交流,宣传了中国智慧和经验。

四是通过承担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彰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河口1990—2018年红树林分布监测,掌握了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分布动态变化情况。开展了山西省甲烷浓度及排放异常遥感监测,利用走航车开展了油田、煤矿、城市等近地面甲烷浓度监测,为天地一体甲烷监测试点工作打下了基础。开展了澳门海域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与评价。完成了中蒙克鲁伦河流域地表径流型和消落带型面源遥感监测与评估工作,为跨国界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积累经验。

今年,我们正在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昆蒙框架》落实”专题政策研究(2023—2024),通过国合会平台,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妇女署等国内外80多位专家,就生物多样性“30×30”目标、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调动等议题进行了交流。4月27-28日,卫星中心举行了项目中外专家线下研讨会。来自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经济论坛、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和机构的参会专家和代表对项目取得的阶段性进展给予充分肯定。

王雅静

编辑 韩哈哈

人物摄影 解飞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邱昆峰:以山川为师 逐地质之梦

舞者华宵一的离开与归来

何雨珈:好好吃饭,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姚晓峰:人生就是在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孙峥:以生态理念描绘城市生活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4年6月13日 赵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