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斋”所有。备注引用于新华社,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转载需经本人同意方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1年 张申明摄

鄂城县樊口农具厂积极挖掘生产潜力,生产大批马达,为春耕生产提供排灌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一方摄

潜江县委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1972年植树造林超过了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全县基本上实现了绿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2年

著名的红莲产区洪湖县获得了好收成。到八月中旬为止,全县收获壳莲30万斤,超过去年总产量的2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么屋公社永红大队社员在抽水灌田 1972年 张申明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褚公社和平大队的社员在翻晒新棉

湖北产棉区的云梦县,今年共打机井七十四眼,在抗旱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全县棉花又获得了好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委副书记张道洲(中)1973年 于澄建摄

天门县全县1000多名干部深入社队蹲点,和群众一起种试验田,切实加强领导棉花增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3年 于澄建摄

红安县楚剧团的文艺工作者,身背行李,肩挑道具,跋山涉水到山区为群众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市热水瓶厂 1973年

沙市(今荆州)解放后,建立起多种行业,生产工业产品达2000多种。197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解放初期增长30多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公社共种药材近四百亩,大部分药物自给有余 1974年

长阳县乐园公社在1968年办起了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每人每年交纳少量费用(一般是每年一至二元),生产大队还拨出部分集体福利费给予补助,参加者可以免费看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

新洲县徐古公社社积极开展体操、篮球、乒乓球、武术等活动,参加人数有一万多人,占公社总人口的1/3。特别是少年儿童体操活动开展得更是蓬蓬勃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

新洲县刘集公社拥有拖拉机37台,动力机58台,电动机83台,农用汽车5辆,有163名机务人员,既能开机器,又会修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 李一方摄

蒲圻县车埠区农业机械修配站,为适应当地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的需要,采取“修训结合”的方法,积极帮助社队培训农机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 张申明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上

江陵县纪南城凤凰山发现一座西汉早期墓葬,出土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墓中一具男尸保存基本完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掘现场 1976年

云梦县在省文物部门的支持下,在该县睡虎地发掘了12座战国末年至秦的墓葬,出土一批秦始皇时期的法律和文书竹简及其他秦代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 刘心宁摄

潜江县农业好收成,广大干部和社员踊跃把暂时不用的多余的钱存到国家银行和信用社,支援国家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 于澄建摄

武汉市八十万军民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悼念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 于澄建摄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成功地培养出杂交鲤,当年可长成一斤多到三四斤的商品鱼,已在全国推广试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

襄樊毛巾厂设计制造的电子提花毛巾织机,采用电子扫描和电子控制新技术,代替了陈旧的纹版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襄樊新建的电视机厂

湖北省,1978年上半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2.8%,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 刘心宁摄

应城县红旗公社,是1958年全省最早成立的一个人民公社。几年来,公社以农科站为中心,建立了水稻、棉花科研组,还结合生产举办不同类型的训练班、技术交流会,向农业科学现代化迈开了新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 刘心宁摄

浠水县城关公社化工厂严格操作规程,精选配料,生产的夏令商品——蚊香,受到顾客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 于继华摄

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随县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古墓葬——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这座古墓木椁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器物造型之巧,都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