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娲抟土造人”到“故土难离”“土生土长”,

自古以来,

中国人的血脉中便有“恋土情结”。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

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

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让我们从“五色土”说起,

看看这片缤纷大地上的“中国吃饭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里,

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

分别铺着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土壤,

这就是“五色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因其肥力很高,

非常适合作物增长。

但因为大规模开垦,

部分黑土地开始“变薄”“变瘦”“变硬”。

为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已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推广先进农技,

为黑土健康“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土,也就是盐碱地,

因为盐分过高、碱性过强,

难以用于农业生产。

盐碱地占我国耕地面积的八成,

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将其视为后备耕地的“头号种子”。

将盐碱地改良与滴灌技术结合,

可以有效实现节水控盐。

种地技能“点满”的中国人,

正在贫瘠的白土上再造一个“大国粮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央腹地。

造成黄土高原“缺水”的原因,

不仅因为年降水量小,

还因为黄土难以留住水分。

旱作覆盖集雨农业理论与实践模式

能够有效提高粮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已经有了几千年历史的旱作农业,

正在先进农业技术的加持下重新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土,又称水稻土。

自古以来,

青土分布区就是我国的产粮“主力军”。

到了现代,

绿色农业蓬勃发展,

稻田种养模式被大规模推广,

形成了稻蟹共作、稻鱼共作等

多个典型模式以及配套关键技术。

不仅保持了水稻的高产,

还可以通过水产品增收,

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土地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红土中铁氧化物的高含量,

赋予了它出色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这片土地也因此拥有了丰富的农业资源。

福建安溪的酸性红壤有机质含量高,

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江西赣南地区的红土壤孕育了远近闻名的赣南脐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贫瘠或肥沃,

中国人总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粮食

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

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以智慧和汗水,

书写中国人的吃饭故事。

让我们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守牢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端牢中国饭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