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燕赵都市报《运河人家》特刊入藏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制作/张李昊

纵览新闻记者 边义婷

6月24日,由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出品的《运河人家》特刊,入藏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2024年6月21日,包括燕赵都市报在内的运河沿线7省市的9家都市类媒体联合推出《运河人家》特别报道,记者们走运河、访人家,倾听他们讲述因运河繁华一时,又因运河迎来新生的故事。

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黄金航道”,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特刊讲述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沧州、山东济宁、河南郑州、江苏扬州、浙江杭州7个城市不同的“运河人家”故事。这其中有九代世居北运河边的“80后新农人”曹艳红,有源自漕运文化的东寓法鼓第九代传承人“90后”陈晨,也有坚持四十余载用光影记录大运河沧州段的“50后”摄影师王少华,还有山东济宁运河上的三代跑船人段义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精心出品的《运河人家》特刊,入藏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这真是一份特别的礼物,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的这份特刊设计精美,内容丰富,详细介绍了关于各地大运河的动人故事,非常感谢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对大运河的宣传,我们会好好珍藏。”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讲解员吴蕾说。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核心区,于2023年5月27日面向公众开放,展馆分为三层,其中位于一层展厅的总览厅梳理与展示大运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的非遗代表性展项,重塑地方传统场景,追溯历史文化经络。

吴蕾说,作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工作人员,他们会继续讲好运河故事,传承非遗文化,做运河非遗文化的接力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