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人民网成都6月25日电 城市公园是体现城市品质、展现城市文明面貌的重要窗口。成都市双流区以多方联动,共建、共管、共享为总体思路,遵循公益和共益有机结合的规律,围绕开放共享公园绿地筛选推广、建设参与、设施配套、管理维护、信息监管和多方互动共赢“六大”机制,通过精准化、全程化、系统化、精细化、信息化和差异化的“六化”实践提升开放共享实效。

“六化”实践具体包括,构建“精准化”筛选推广机制,扩大开放覆盖面;构建“全程化”建管参与机制,夯实供需耦合度;构建“系统化”设施配套机制,增强市民获得感;构建“精细化”管理维护机制,提升共享满意度;构建“信息化”监管服务机制,提高处置快捷性;构建“差异化”互动共赢机制,激发运维内动力。成都市双流区以此创新公园城市示范区空港表达,高效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等现实需求。

构建“全程化”建管参与机制

双流区构建了社区居民全程化参与机制,从“有什么就提供什么”走向“需要什么就供给什么”。

在方案参与方面,共有300余人次参与26个“金边银角”“小游园”选址、设计方案讨论等环节,吸纳建议意见180余条。还包括建设参与。搭建“国有公司+属地社区+市民群众”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建设机制。其中,区公园城市绿化服务中心、永安镇及属地社区三方联动,将翰林南路生活小广场景观设施转化为经营资产,建设五人制足球场,收益用于小广场日常维护。此外还有管理参与。建立社区居民联动的权责对等双赢机制。其中,授权鸿都巷小游园约800平方米给广都社区使用,社区提供日常巡查服务,形成社区“用好”与“管好”的双向互动。

构建“系统化”设施配套机制

在构建系统化的设施配套机制方面,双流区打造了更多贴近生活、功能复合的高品质绿色公共空间。不仅健全了基础服务设施配套,而且健全公共消费场景配套。针对阅读、聚会、休闲等需求,提供相应消费场景。其中,白河公园利用多年闲置空间,引进社会投资建设四处场景,并为老人免费提供开水服务。与此同时,还优化了特色文体活动配套。将公园作为特色文体活动场地,开展灯光秀、表演等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和市集入园活动。

构建“信息化”监管服务机制

为适应开放共享对监管的更高要求,构建信息化监管服务机制,做到“放而有序、管而有效”。一方面,通过利用小程序监督,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监管机制,社区居民、志愿者对毁绿、乱扔垃圾、毁坏公物等行为可“随手拍”上传至双流公园管理小程序,促进工作人员实现高效劝导和整治。截至目前,通过该渠道获得有效监管信息80余条。另一方面,技防人防二合一,通过探索“微网实格”治理模式,并逐步完善智慧监管系统。其中,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配备智慧管理设施,设置监控设备228个,设置33个一键报警柱,实现技防人防有机结合。2023年全年,全区城市公园领域通过网格实施溺水救助救护11次、挽救轻生者14人、劝离欲轻生者4人。第三则是加强信息化监督管理。通过游览指南平台,游客可足不出户赏美景;通过智慧化小程序平台,游客可以实现线上预约;依托林长制“微网实格”巡查平台,形成高效工作闭环。2023年全年,巡查平台收集问题1289件、办结1279件,实时办结率99.2%。

构建“差异化”互动共赢机制

针对不同对象构建差异化的互动共赢机制,双流区形成以空间换服务、以服务换效益等多种形式。一是与周边学校互动。建立公园与当地学校联动机制,将绿道变跑道、广场变操场,解决学校配套设备不足问题。其中,棠湖公园向双流区实验小学、棠湖小学提供红枫海、紫薇海、白河公园公共场地共55000平方米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二是与社会组织互动。与双流区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联动,推出城市公园保绿护绿项目,并对社会组织盈利与非盈利活动进行差异化管理,对非盈利活动免费提供场地,并引导使用者在预约使用绿地的同时,开展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240余人次。三是与辖区企业互动。对经营主体管理的开放共享公园绿地,利用可建设载体招引适配业态,增强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其中,空港体育公园以“航空元素”为主题打造特色体验场景约8.6万平方米,仅2023年9月、10月成都花展期间就吸引参观人数超45万人次。(朱虹、郭晓鸣、虞洪、李玲、赵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