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4日,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民养老”)发布信息披露公告,根据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公开征集投资人的结果,公司拟以发行新股增资方式引入安联投资有限公司(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GmbH,简称“安联投资”)为战略投资人。

根据公告,此次增资完成后,国民养老注册资本将增至113.78元人民币。安联投资将全额认购本次发行的新股,拟出资人民币283,918,367元,其中注册资本部分为227,551,020元。交易完成后,安联投资将持有国民养老2%的股份,而现有股东将不参与此次增资。

德国安联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与资产管理集团之一,拥有超过130年的深厚历史。其养老金业务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尤其在风险管理和养老金产品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安联集团发布的《安联全球养老金报告》及其独创的安联养老金指数(API),更是体现了其在养老金领域的深入研究和专业分析能力。

国民养老此次增资扩股并非出于资金短缺,而是出于对安联集团在养老险领域专业经验的重视。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均寿命延长、利率下行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养老险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民养老,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通过与安联集团的深度合作,有望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从而提升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内资外资齐发力,养老险市场注入新活力

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障架构由三大支柱组成: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构成的第二支柱,以及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产品组成的第三支柱。然而,第一支柱占比过高,且面临资金缺口的扩大问题;第二支柱的覆盖人群有限,难以满足广泛需求;而第三支柱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补充。

2023年末,《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养老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强调了专业化发展道路,以及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积极参与,这为养老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明确方向。

在国家层面支持下,今年,养老险市场正迎来新一轮的资本注入和战略布局,除此次安联入局国民养老之外,多家养老险公司动作频频。

泰康养老继去年增资10亿元后,今年4月宣布的20亿元增资计划,将使其注册资本达到90亿元,这一跃升不仅凸显了泰康对养老金融业务的深度承诺,也映射出其在行业中的雄心壮志。泰康养老的这一系列增资举措,包括陈东升董事长的亲自挂帅,展现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深远规划和坚定信心。

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养老市场的积极态度也愈发明显。恒安标准养老,作为养老险领域的首家外资企业,今年5月其注册资本从2亿元增至4亿元,不仅标志着业务的扩展和市场影响力的增强,更是其实力股东——英国安本集团和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战略合作的有力证明。

此外,中国太平养老的增资动作同样引人注目。比利时富杰集团对中国太平养老的10.75亿元增资,预示着富杰将持有约10%的股份,这一战略投资不仅为太平养老带来了资金的注入,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富杰在养老金管理方面的专业经验和创新能力。

资本雄厚的国民养老,究竟为何青睐安联集团?

根据国民养老保险偿付能力报告,其在2024年一季度末展现出了强劲的偿付能力,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814.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22.92%,这一数据凸显了国民养老背后111.5亿元注册资本的强大资本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国民养老的增资扩股行动,绝非单纯出于资金需求,更多的是着眼于引入安联集团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联集团的入股国民养老保险公司,不仅是对后者资本实力的肯定,更是一次战略层面的深度融合。作为全球保险和资产管理的领军者,德国安联集团以其超过130年的深厚历史和连续四年荣获Interbrand全球保险品牌价值第一名的荣誉,展现了其在全球保险业的领先地位。

在中国保险市场,安联集团的发展历程同样引人注目。从最初的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到成为国内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再到京东安联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发展,安联集团不断深化其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此次,安联保险集团进一步拓展至专业养老险领域,通过增资入股国民养老保险公司,这不仅丰富了其在中国的业务版图,也显示了其对中国保险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和承诺。

国民养老表示,德国安联投资入股一家新兴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传递出外资机构、耐心资本持续加码中国养老金融市场,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信号。

同时,国民养老明确指出,与安联集团的深度合作将为公司带来国际视野和专业经验。安联集团及安联投资在全球养老金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国民养老将充分研究借鉴其在风险管理、养老金产品设计、资产配置、养老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安联投资的增资入股有助于国民养老进一步促进股东结构及治理机制提升,持续改进经营管理水平,夯实长期稳健发展的基础。

此次合作,可以视为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市场的包容性和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随着安联集团的加入,国民养老有望在专业养老险领域实现深耕细作,为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国民养老开局良好,展望未来挑战重重

自2022年3月成立以来,国民养老就以其111.5亿元的注册资本,成为养老保险市场上的一股强劲力量。其股东背景堪称豪华,集结了11家大型银行、证券、保险等17家机构,其中不乏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等国有大行的理财平台,以及北京国资委旗下的北京基投、央企背景的国新资本等重量级股东。这一"银行系"特色的股东阵容,不仅赋予了国民养老雄厚的资本实力,更提供了广泛的渠道资源和深厚的客户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股东的强力支持和政策层面的积极推动下,国民养老保险在2023年的保费收入一举突破10亿元大关,同比大幅增长284%,利润也从2022年的4908万元飙升至3.15亿元,开业次年便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4年一季度,公司保费收入更是高达12.2亿元,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单季度盈利9293万元。

然而,放眼整个养老险行业,一季度的表现却是喜忧参半,不包括长江养老在内,其余9家养老险公司的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揭示了合计亏损4.14亿元的严峻现实。在这些公司中,平安养老与国寿养老分别以4.99亿元和2.77亿元的净利润领跑,而国民养老、人保养老、太平养老则分别以较小的净利润紧随其后。然而,其余四家公司的净利润均告负,暴露了行业内部的不平衡状态。

部分养老险公司面临的亏损问题,根源于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赔付成本的持续攀升,以及因折现率的下降而不得不增加的保险责任准备金。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短期内对养老险公司的财务稳定性构成了挑战。

然而,从长远来看,养老险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国人口总量已达14.1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高达21.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5.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预测更是指出,到2035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这一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将对养老保障体系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此外,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78.2岁。此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的建模研究预测,到203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的概率高达93%。这不仅标志着社会健康水平的提升,也意味着养老险行业必须为一个长寿时代的到来做出更周密的准备。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长寿风险将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而利率的下行对养老险公司的长期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养老险公司的经营历史相对较短,最短的仅有2年,而最长的也仅约20年左右,这在应对长期风险方面无疑面临考验。

在这一背景下,国民养老引入外资股东的意义愈发凸显。安联投资的引入,绝非简单的资本累加,它代表着一种更为深远的影响——一种融合了全球视野、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的全新发展动力,这或为国民养老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