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觉不觉得,最近福建“星味”好浓!孙燕姿、汪苏泷、梁静茹、杨丞琳、吴克群、周传雄等多位明星的演唱会/音乐节刚落幕,随手一刷朋友圈,都是各位与“偶像”双向奔赴的画面。

吴克群更是在社交平台上安利大家“来福建,感受独一份的漳州(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建漳州,地处福建最南端,与广东省交界。融汇山海特色,集闽南与客家、潮汕三地美食所长。美食品类丰富且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_EmmaW

走在漳州这座1300多年历史的小城里,几步路就是一家小吃店,卤面、生烫、干拌面、四果汤、草果汁……任君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小呂笙

进店点一碗七块钱的阿芳卤面,坐在一群本地阿公阿婆中间,听他们就着面谈天说地,就能感受到漳州人的真诚:面便宜,但用料一点也不怠慢。汤是猪骨熬制的高汤,笋丝、香菇、鱿鱼、干贝、虾仁等佐菜一样不少,满满一碗饱腹又营养。漳州的讲究在于一碗面就能汇聚山海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我是一个文本框

夏天更是少不了一碗四果汤,满满当当的配料,各色的水果配上薏米、石花、红豆、冰沙,漳州的讲究在于为了满足“众口难调”问题,把夏天里所有的清凉都盛在了碗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闽南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跳墙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它体现了福州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佛跳墙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曾多次登上国宴,成为中华美食的代表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跳墙的讲究,在食材、在时间、在心力。早年间的山珍海味仅供权贵享用,且不说还需甄选其中的精品,单是把食材备齐就已让人望而却步。鲍鱼、海参、鱼肚、蹄筋、花菇、素翅……整整齐齐地码好,再加上用土鸡、老鸭、猪大骨熬制而成的高汤,黏糯浓醇,金光熠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寻人间极味,必定不是一蹴而就,单是泡发就讲究:水发、油发、盐发、碱发、火发。再加上这些食材前期的汆卤炸烩、熬煮炖煨,没个“千回百转”就不能练就其浓郁香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图源:遇见福州

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丰富原料,一同煨于一坛,却能做到既有共同的荤香鲜美,又能保持各自的口感风味,各料“互为渗透、彼此融合、味中有味”,的确令人赞叹!因其又名“福寿全”,有着“福寿双全、万事如意”的美好寓意,因此,讲究的福建人把它当做压轴大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福建人童年的记忆里,看似平平无奇的沙县小吃,却总能在大街小巷给予你温暖。它没有正统的菜系归属,却用数不尽的市井小吃征服天下。它不用昂贵的食材,也没有精致的摆盘,却能将一碟一碗的小吃做成艺术品。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能在街巷寻找到那间熟悉的店铺——“沙县小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福建三明,沙县小吃分为“城关派”和“夏茂派”。“城关派”受福州影响口味清淡,前店后坊,制作精细,想要品尝就必须到当地才能吃到。而“夏茂派”才是遍布大江南北的沙县小吃,这里的口味偏咸辣酸,原料以米、薯、芋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县小吃以其多样的品种和独特的风味而闻名遐迩。包括粉丝烧麦、烫嘴豆腐、扁食、佳兰烧麦、芋饺、金包银、罗兰烧饼、春卷等,每一道都独具特色。尽管这些小吃常被戏称为“碳水炸弹”,但碳水化合物作为中华五千年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全国各地街头巷尾,沙县小吃都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存在。现在,来自福建的沙县小吃已经拓展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门店超过8.8万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图源:GrainBuds小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知了look

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自宋代始,武夷山茶蜚声海内外。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福建人饮茶,从茶具、茶种、用水到斟饮的各个环节均极为考究,颇有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饮茶之道上,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壶、杯、盘,或方或圆,多式多款,上镂山水花鸟,十分精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建人走到哪,茶就一路泡到哪。谈生意,最好的茶海必奉上;来贵客,珍藏的“老铁”招待;堵车了,后备箱有工夫茶全套安排上;刮台风,雨大风大不如喝茶事大;睡不着,泡壶小茶定定神,安溪铁观音嘛,喝了就安然歇息……甚至,“老铁”在福建指的不是铁哥们,而是珍藏多年的老铁观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热爱,自然催生了这里庞大的茶叶产业。福建人常说:“福建的街边,卖茶的比卖米的都多”。据说,全国茶叶市场上,10个从事茶行业的人中,至少有6个是福建人,以至于著有《茶叶战争》的学者周重林这样形容:“有烟火的地方,就有福建人卖茶……”根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2019年统计,福建省茶叶产量高达43.99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近1200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不可一日无茶的福建人,对茶的开发可谓到了极致。目前我国的茶叶分六大类,福建靠着本地出产的红茶、乌龙茶和白茶,占了半壁江山。福建人幸福的烦恼在于,他们有太多选择:味清雅致的白毫银针、豆香馥郁的长隆绿茶、香气醉人的茉莉花茶、滋味醇和的正山小种、岩骨花香的大红袍、奶香满溢的漳平水仙、蜜香甘醇的金骏眉、韵兰花香的铁观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袁枚,第一次到福建武夷山品茶时,笑称“一杯啜尽一杯添,笑杀饮人如饮鸟 ”,茶杯小得只够人喝一口,使得添茶十分频繁,人喝工夫茶像小鸟喝水一般,真真要费不少工夫,讲究。而闽南人习惯把喝茶叫“吃茶”,经常邻里间串门喝茶、聊天,“来吃茶”长,“来吃茶”短,吃茶二字,总是挂在嘴边。若得空,欢迎大家来福建感受我们“讲究”的茶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闽南花园

在中国悠久的陶瓷文化中,德化白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为福建省德化县的特产,德化白瓷以其温润如玉的质感、凝腻似脂的釉色,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赢得了“中国白”、“东方艺术明珠”等美誉,并在国际陶瓷舞台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国家博物馆

德化白瓷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二是造型别致,器形多样,除了日常用具外,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陈设瓷和瓷塑艺术品;三是彩绘精美,采用中国画技法和吉祥图案进行装饰,画工精细,线条流畅,色彩对比鲜明。这些特点使得德化白瓷在中国白瓷系列中独树一帜,对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700多年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泉州德化现有陶瓷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拥有陶瓷行业唯一的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获评中国瓷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白瓷被评为“福建文化标识”,白瓷产业集群列入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全省唯一县城列入中国区域(城市)产业名片打造首批试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2图源:泉州文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建自宋以来,建窑与德化窑瓷器一黑一白,独步天下,闻名国内外。建,指的是宋代建州,盏,是茶盏。建盏就是指宋代古建州烧制的茶盏。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 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对我国古代福建地区和江南广大地区制瓷都有很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2图源:建阳新闻

建窑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水吉窑位于建阳水吉镇,是建窑的代表性窑口,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这其中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有些也会烧成“鹧鸪斑”“银星斑”,别致美观。建窑所产的黑釉“建盏”影响十分广泛,深受日、韩、台等地区茶道的重视。其中,“曜变天目”“油滴建盏”等南宋旷世珍品被日本视为国宝级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福建档案

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的曜变烧制技艺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南平博物馆

从舌尖的美味

到文化的多样

福建人的“讲究”有迹可循

不妨跟着吴克群的脚步

来一探究竟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漳州文旅

厦门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