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桥盟街道鹤淇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传出动听的旋律,社区居民在老师的指导下翩翩起舞,练习着优美的舞蹈。这是淇县“送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暨社区(老年)教育舞蹈培训活动的场景。

近年来,淇县坚持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的工作原则,积极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径。

淇县充分利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丰富的学科专业、技术人才和志愿者队伍等优势资源,携手开展校地共建活动,筑牢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提高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水平,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对接,找准校地共建结合点

“陈老师教得很好,我们听得懂、学得快,比自己摸索得好多了。近年来咱们社区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我感到生活更有趣、更幸福了。”在舞蹈培训活动中,社区居民冯平琴和伙伴们跟着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舞蹈专业教师陈洁学习舞蹈技巧。

当天,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精神文明科科长韩彦率队专程从郑州赶到淇县,为鹤淇社区居民开展舞蹈培训,培养和提升居民综合才艺水平,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选派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专业知识的高校教师为社区居民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正是淇县校地共建的体现和成果之一。围绕高水平建设“品质淇县”目标和总体工作布局,淇县与结对高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多次沟通,达成了在理论政策宣讲、职业技能培训、文化技艺培训、乡村学校少年宫支教等方面紧密合作的共识。

2020年,淇县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首次签订了长期志愿服务工作目标责任书,携手实施高校与文明实践中心结对服务行动。他们量身打造了云梦山5A级旅游景区创建、乡村学校少年宫文艺支教、园林绿化整体提升、职教能力提升等4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推动资金、服务、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基层文明实践阵地流动,实现活动成果叠加、结对单位共赢。

精确实施,把握校地共建着力点

“我们通过专业的舞蹈培训提升居民的艺术修养水平,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文化活力,并进一步落实深化校地共建,扩大社区老年教育基地的影响力,携手推动社区大学建设。”提及校地共建、结对服务,韩彦表示。

围绕四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淇县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能力提升、志愿服务、文艺支教、老年教育等方面深入合作,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在能力提升上下功夫。精心策划城市园林绿化、旅游经济发展、文艺文化传播、汽车维修等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由学院选派优秀骨干专业教师,每年7月至9月赴淇县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累计培训学员达1000余人次。

在志愿服务上下功夫。发挥学院专业的志愿服务力量优势,累计开展政策理论宣讲、中华传统文化、文明条例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次,并在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和长效管理方面进行经验交流。

在文艺支教上下功夫。连续3年,累计选派11名优秀文艺师生赴淇县7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文艺支教活动,丰富农村学生文化生活。

在老年教育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队伍个性化功能,与学院联合设立了社区(老年)教育基地,致力提升居民职业技能素养,实现“社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

精细管理,抓牢校地共建支撑点

自从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地共建以来,为实现精细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淇县鼓励各乡镇(街道)配备专职宣传委员和宣传干事负责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管理、维护工作。专职人员积极指导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工作,有效解决文明实践所(站)“日常维护打理难”问题,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文明实践所(站)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过大力推广“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模式,创新文明实践活动形式,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内容,不断提升基层实践阵地的管理水平。

在多年的校地共建过程中,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深挖自身学科专业和文化资源潜力,助力淇县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他们聚焦常态化、长效化,因地制宜设计不同活动载体、不同服务项目、不同运行模式,以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共同汇聚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矩阵”。

“我们通过不断提高基层文明实践阵地效能,巩固校地共建成果,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常新、让文明实践之花遍地开放。”淇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冬表示。(淇县县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冯超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