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两位老人,年纪都在70岁上下,情况却千差万别。

靠窗的老人每天早上起来后,都会站在窗前做做运动,伸伸胳膊踢踢腿,揉揉眼睛搓搓肩,然后喝上半杯白开水,就到病房外去转悠了。

一路上看见医生、护士,他不停地笑着打招呼,仿佛这不是医院,而是熟悉的菜市场。

靠里边的老人却截然相反。他不怎么爱说话,每天醒来先拿上手机刷一会儿,等着儿女带早饭给他。

两位老人的病情差不多,但是他们的气色却相差很大。爱说爱笑爱动的老人,面色红润,终日刷着手机等儿女的老人,印堂发黑。

两个人差不多时间进医院,靠近窗户的老人马上就要病愈出院了,另一位老人的病情却还遥遥无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位老人也会一起聊聊病情,切磋一下经验。

靠窗老人向靠里边的老人说:“你这样不行,要多下床活动,别总是想着生病这回事......”

这话老人不止一次地听到,他的儿女们也常这样讲,可是他觉得大家都不理解他,病痛袭身时,真的很想就此放弃了。

可是他又抱着一线希望,毕竟和自己一起住进来的老人都快痊愈了,他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呢?心里烦闷,接下来又刷手机。

他看的都是关于治疗这种病症的介绍,五花八门,越看心越烦躁。

儿女们劝着他换一种心态,也像另一位老人一样乐观一点,可是他给予的回复要么是沉默不语,要么就是拒绝。

——他是病人,他只能躺着,他和别人的情况不一样,没有人能对他的痛苦感同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到晚年,都逃避不了身体各机能的衰退,都免不了要和医院打交道。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如何面对,每个人的选择不同。

医生治疗的手段差异不大,但是每个人的病愈情况也千差万别。有些人积极地配合医生,调整好心态,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出院了。

有些人却一直住在医院里,越来越消沉,甚至一个小小的坎儿就把他拦住了。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机能是不一样的,可是心态对于病情的疗效,有时候甚于医生。

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自己却不肯配合,再好的医术也难以妙手回春。

亦舒曾经写到:医生说,世上有两种病人,一种想痊愈,另一种不想,努力想好起来的不一定成功,但放弃的必然能够得偿所愿。

而那种不愿意积极配合的,便只是形式上的想痊愈,而内心里却是排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

其实,是源自于悲观失望。时常发生在一些老年人身上,有的老人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在内心里便已经放弃了自己。

他坚强不起来,也缺乏让自己坚强的动力。

虽然儿女们都在盼着他好转,他也希望那样,可是他的实际行动却不配合。

因为他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病情真的会减轻会好转。尤其是生病越久,这样的心态越严重。

最后,打败自己的,往往不是疾病,而是自己对生的意愿的放弃。

这件事,没有人会帮助他,除非他自己能够想明白。

否则,越拖下去越痛苦,越拖下去越没有希望。

有很多老人的结局都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反,那一部分活得乐观,认为“明天”都是自己赚来的老人,面对病痛时他们积极应对,努力自救,反而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病在身上,痛是必然的。但是总想着痛是一天,把这件事扔在脑后去做想做的事,也是一天。

同样都是一天,但给予人精神上的鼓励却是不一样的。

生死既然是难免的,谁也逃不过去。那么让自己多一些开心,多一些欢乐去面对,总比躺在病床上唉声叹气要有意思的多。

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地从痛苦中走出来,才可能让病魔离自己而去,才能拥有这世界更美好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