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一件红色“战袍”,在煤矿百米井下勇挑“大梁”、所向披靡,采煤离不开我,打掘进需要我,将滚滚乌金运输到地面还得靠我……

大家猜到我是谁了吗?我,名叫千斤顶,在煤矿,我们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有许多许多的“兄弟姊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采煤工作面那高大挺拔的液压支架上,就有立柱、平衡千斤顶、伸缩千斤顶、侧护千斤顶等我的16位“同胞”。在这里,大伙称我们为“顶梁柱”,我和我的“兄弟姊妹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为矿井采煤生产撑起一方安全的“晴空”,这样,采煤机才能行走自如,开采出滚滚乌金。

再看掘进迎头的综掘机上,又是回转油缸、后支撑油缸、又是截割头伸缩油缸等随处可见我的身影。试问?若是离开我,采煤生产如何进行,滚滚乌金如何重见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用如此大,我们的身体自然也非常“金贵”,不仅对乳化液配比浓度要求特别高,而且对缸筒内孔的精密度、活塞杆的光洁度、缸筒的粗糙度等都要求特别高。

就拿我来说吧,自从在山东能源枣矿集团付村煤业“服役”那天起,已辗转服务了多个工作面的生产,这期间我“受过伤”,也做过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手术”。2018年之前,由于矿井没掌握千斤顶维修技术,公司不得不花费很多外委维修费用给我“看病疗伤”,2018年之后,公司技术达人从郑煤机取得真经后,我就告别了“颠沛流离”的“寻医问药生涯”,在公司的机电设备制修厂,技术达人们就能为我“把脉问诊”。先对我进行拆解、更换各种密封件、再清缸、珩磨……正是这样一遍又一遍、精心“医治”,为我横挡了各类“病症”,让我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大家知道我在外面“住院治疗”和在自家“看病”的区别吗?我是ZY6800型千斤顶,外委维修一根需要花费好几千元修理费,而我的“哥哥”——一根ZY9000型千斤顶则需要花费1.2万元,在我们自家“看病”呢,能省掉很多“真金白银”。

听机电设备制修厂的技术大拿们说,他们平均每天能修复4根各类立柱千斤顶,一个月就是120根,一年就是1400多根,大家算算能为矿井节约多少开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三年、旧三年,这就是我——一根千斤顶的“生命之旅”,只要“生命不息”,我就坚持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特别是面临当前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我要和我的“兄弟姊妹”们一道,共同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争取多站一天岗、多服一天役。

展现出我小小千斤顶的志气与担当。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通讯员 尹丽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