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育女,为的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绵延后代,有人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人说是为了养儿防老......

不管是哪种想法,但是既然生了孩子,就有义务和责任将其培养成三观正常的有用人才,而不是为了给自己增添负累,成为心头之堵。

可现实情况是,父母倾尽全力养大了孩子,等到有一天老了需要被照顾时,儿女却根本不领这个情,完全不管不顾父母的需求。

虽然如今这个时代,养儿未必能防老,但是儿女赡养父母是必尽的责任和义务。或许不可能做到父母待自己那样事无巨细,但回馈哺育之恩却是不可推卸的。

孩子若是不懂得孝敬父母,也许有天性的因素在里面,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

当父母不断地为孩子做这3件事情时,其实就已经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留给孩子

小时候经常听到“爸爸/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因为物质匮乏,父母舍不得和孩子去争食,尽可能把自认为有营养的东西留给孩子。

父母的做法固然是因为爱孩子,但是也无需做到事事如此,凡是好的东西都一个不落地留给孩子,这样很容易给孩子一种错觉,父母不配吃,家里的东西唯自己才能享用。

天长是久,孩子便会习惯性地把自己放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上,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图自己的享乐。

小时候可能还只是吃食,长大后便是钱财,只要孩子觉得是好东西,他都会想方设法地占有,完全不理会父母怎么想。

等到父母有需求时,孩子又如何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

大部分的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都想把这世上最好的东西捧到孩子面前。

父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的就是能够赚取更多的价值,提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可是,父母做出了太多的努力,孩子想要的东西、提出的要求甚至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却不懂得拒绝,这样并不是真正地爱孩子。

亲戚夫妻两人都没有正式的工作,靠四处打工为生,哪个行业赚钱多他们就想方设法参与进去,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初中毕业没有考上普高就花高价钱送到了私立。

结果孩子学习不怎么样,在花钱上却从来不含糊。时不时和同学攀比物质,从不考虑他的父母在烈日之下如何挥汗如雨。

高中毕业后又花了近二十万读完了三本,结果毕业还不到一年,孩子谈了对象要结婚并向父母伸手要房子,一开口就是全款房。父母拿不出来,便不断地抱怨和撒气。

过度地溺爱,最终会导致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一切得来的太容易,根本不会去考虑父母的承受能力,等到父母老时,又如何能指望孩子的孝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孩子犯错,总是父母买单

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在孩子犯了错之后对别人解释说“他不过还是个孩子”。

当然,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做错了事父母给兜着也是必然的。

但是父母不能在兜了之后便什么也不再说了,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事可能要背负的责任和代价,这才能起到给孩子敲警钟的作用。

否则的话,孩子稀里糊涂不明白所以然,过后依旧故技重施、错误不断。

而小时候可能犯小错,长大以后壮了胆子,再犯错可能连父母也没办法替他买单了。

父母爱孩子要有尺度,不能因为他还是孩子就轻易饶过,自己做的事要自己负责,从小要养成孩子担当的秉性。

这样子才能在长大后,做个有责任心、三观端正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

若是遇到什么事,父母都护短,帮着孩子一起撒谎,他在没有原则的爱下成长,很难形成正确的三观,也不会把别人放在眼里,父母也不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远。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没有原则的爱除了把孩子养废以外,很难会收获到你想要的成果。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但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产物。

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面对生活给予的各种考验和难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没有一颗向善的心,又怎样成长为有担当的人呢。

爱孩子没有错,但是要建立在父母三观正确的前提下,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因为孩子而牺牲自己的一切。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有责任有担当,才会在父母有所需求时,回报反哺之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