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2月24日凌晨5时许, 在江西永新县城尹家巷,帮助毛主席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人物袁文才,在睡梦中被中共赣西南特委负责人朱长楷率人打死在床上, 年仅32岁。

众所周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等人,领导湘赣边界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来的。但这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也与袁文才的努力分不开。这个绿林出身的井冈山的客籍民众领袖,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一、

袁文才祖籍广东梅州,1898年生于江西宁冈县茅坪马源村。1921年, 袁文才考入永新县禾川中学,可仅仅读了一年,父亲就因过度劳累而去世,袁文才不得不辍学回家种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井冈山,活跃着由一群被地主豪绅压榨得无法活下去,而揭竿而起的农民组成的“马刀队”。他们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帜,经常绑架一些土豪劣绅,让他们的家属拿钱来赎人。

1923年,袁文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这群人的首领胡亚春,于是也上山参加了“马刀队”。因袁文才有点文化,行事也很机敏,因此很快成为这支队伍的“二当家”。

在山上站稳脚跟后,袁文才发现胡亚春经常带人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甚至奸淫妇女,所作所为与土匪无异,于是多次劝阻,胡亚春却始终我行我素。为了乡土安宁,袁文才不得不设计除掉了胡亚春,保证了马刀队的纯洁。

1926年,共产党员龙超清受党组织派遣,来到宁冈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了解了宁冈各种社会力量后,产生了把争取过来的设想。于是龙超清拜会县长沈清源,以“替邑中绅民着想”的名义,鼓动“招安”袁文才的马刀队。

沈清源同意后,龙超清又到井冈山,反复游说袁文才。袁被说动了心,于是接受招安,成立了宁冈县保卫团,由袁文才担任团总。

袁文才下山后,龙超清加紧了对袁文才的争取,袁文才进步很快,表示愿意服从党的指挥,寻找时机率部起义。

1926年10月,袁文才率部举行宁冈暴动,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并自任总指挥。一个月后,袁文才在龙超清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袁文才起义后,井冈山的另一支绿林由王佐率领的队伍,也在袁文才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随后永新、遂川等地的农民,也加入了革命斗争,汇成了一道席卷湘赣边界的洪流。

二、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反革命的腥风血雨也刮到了井冈山地区。当地一些土豪劣绅带着反动武装卷土重来,想要扑灭革命的火种。袁文才见敌人来势凶猛,便同退守茅坪,在大山里与敌周旋。为了站稳脚跟,他和王佐彼此约为兄弟,相互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余部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后,派人给袁文才送去了一封信,表示愿与袁、王二人合作,共同建立红色根据地。

袁文才虽然听过毛泽东的大名,但还是心存戒备,于是写了一封措辞婉转的信,派龙超清送给毛泽东。在信中,袁文才称井冈山“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

毛泽东收到回信后,反复向龙超清解释了自己希望同袁文才合作,建立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的想法。龙超清痛快地答应,自己回去后便劝说袁文才与毛泽东合作。在龙超清的劝说下,袁文才同意在茨坪大仓村与毛泽东见面。

见面那天,袁文才见毛泽东气宇轩昂,谈吐不凡,不禁大为佩服。毛泽东顺势向袁文才分析了当前的政治形势和革命前途,最后推心置腹地对袁文才说,他希望与袁文才一起发展井冈山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

听了毛泽东的一席话,袁文才如梦方醒。他当即表示,愿意劝说王佐下山,共同接受党和毛泽东的领导,并拿出1000块大洋送给毛泽东,当作工农革命军的给养。

这次见面中,袁文才见毛泽东患有脚疾,还派了自己的几名贴身警卫,送毛泽东去坝上村找一位有名的老中医治疗。

在袁文才的支持和帮助下,工农革命军顺利地在井冈山地区站下了脚跟。这里地形险峻,进可攻退可守,是敌人力量最薄弱的地方。在革命遭到惨重损失、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袁文才为秋收起义部队提供了这样一个落脚地,使毛泽东在井冈山这块“试验田”里,探索出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也是袁文才的一大历史功勋。

正如罗荣桓所说:“那时是革命低潮时期,不靠袁文才王佐,我们就没有办法支持武装斗争。没有井冈山就无法生存,在井冈山一年多渡过了革命的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期间,经袁文才做媒,毛泽东与贺子珍这对革命伴侣走到了一起。

三、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八一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的部队在宁冈砻市胜利会师,共同组成了红四军。袁文才和王佐的部队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 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

红四军成立后,红军更需要有个巩固的后方。这个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袁文才和王佐的肩上。袁文才也不负重望,短短半年间,便在茅坪成立了红军医院、修械所、被服厂、药库、粮库等后勤机关,使红军的衣、食、住有了基本的保障。

1928年底,国民党调动了3万余人的兵力,对井冈山实施围剿,同时在经济上进行封锁,红四军上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之中。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解决经济上的重重困难,毛泽东在宁冈召开了白露会议,研究粉碎敌人“围剿”的方案。会议决定由彭德怀和王佐坚守井冈山地区,红四军主力则向赣南进军,出击敌后,到外线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会议间隙,毛泽东将朱德、彭德怀、谭震林、陈毅等人叫到自己的住处,拿出刚刚收到的中共“六大”文件,告诉几人说:“中共六大刚刚通过了一份‘对土匪的关系’的决议,要求我们解除其武装并消灭其领袖,他们的首领应当作反革命的首领看待,必须从革命军队和政府机关中驱逐出去。即其最可靠的亦只能利用他们在敌人后方工作, 绝不能位置他们于苏维埃政府范围之内”。

听完毛泽东的话,陈毅、朱德、谭震林均提出了反对的意见。陈毅更是在发言中说:“老袁、老王他们早就是革命同志了,共产党理应团结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永新县委书记龙超清主宁冈县委书记王怀等人,却认为既然中央有指示,就应当执行。

毛泽东也认为对于袁文才和王佐不能当作土匪看待。他们为党的事业,为根据地的巩固,为红军的壮大,兢兢业业,立下了许多功劳,应该把他们的情况向中央报告清楚。可以暂时将袁文才调离井冈山,改任红四军副参谋长,随大部队一起远征赣南。

四、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远征赣南的途中,袁文才却在一个意外的情况下,看到了中共“六大”的份文件。看到这份文件后,袁文才对自己的安全产生了担忧,于是趁黑夜带着两个手下悄悄离开部队,赶回井冈山,躲在了王佐的家里。

恰在这时,中央巡视员彭清泉,带着中共“六大”对土匪处置的教条来到了井冈山。经过与王怀等人的商量,决定将袁、王二人诱至永新县城,然后除掉二人。

为了把袁文才骗到永新,彭清泉盗用毛泽东的名义,约袁文才、王佐来永新县城,配合红五军攻打吉安。随后,彭清泉又将宁冈、茶陵、遂川等五县赤卫队调往永新县城。

1930年2月22日下午,袁文才、王佐率三十二团700余人,来到永新县城,袁文才被安排到了永新县城尹家巷22号居住,王佐则住进了斜对角的另外一栋房子。

次日凌晨,彭清泉命朱长楷率赤卫队冲进袁文才的房间,将袁文才枪杀在床上。王佐已听到枪声后立即冲出房门,欲渡河逃跑,却不幸在渡河时溺死河中。两人带来的部队则被编入红五军或宁冈游击队。

直到被错杀二十年后的1950年,袁文才和王佐终于得到了平反,两人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6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还接见了袁文才的遗孀谢梅香,并握着谢梅香的手说: “袁文才、王佐不在了, 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文才被冤杀的消息传到宁冈后,妻子谢香梅顿时哭昏了过去。醒来后,她的第一个想法是去找毛委员,因为毛委员是最了解袁文才的。但有人告诉她,杀袁文才是毛委员下的命令,谢香梅半信半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时的谢香梅只有30岁,她一直认定袁文才是冤枉的,总有一天,共产党是会给丈夫平反的。出于这种想法,她将毛泽东赠给袁文才的一副皮裹腿,以及两张在吉安参加农民运动培训时与毛泽东的合影悄悄藏了起来。

五、

袁文才被杀时,大女儿袁长妹还不到9岁,后来夭折的二女儿当时只有7岁,小女儿袁小惠才一岁多,儿子袁耀烈也只有5岁。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谢梅香只得忍痛把两个女儿送给人家做童养媳,自己则带着5岁的儿子隐姓埋名,苦苦地熬着岁月。

虽然生活艰难,但谢梅香还是借债给儿子袁耀烈读书,让袁耀烈读完了初中。

相比谢梅香,王佐有两个妻子,分别叫做兰喜莲和罗夏英。在得知王佐的死讯后,罗夏英回到了娘家,没过多久就改嫁了。兰喜莲则带着儿子王寿生投靠王佐的哥哥,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解放后,组织上给袁文才平了反,也给袁耀烈安排了工作。袁耀烈先在宁冈第四区当文书,后来升任副区长,最后在宁冈劳动人事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休。王佐的妻子兰喜莲则以烈士遗孀的身份住进了井冈山光荣敬老院,每月还领到了国家发放的抚养费。儿子王寿生也被安排在当地一个林场当起了护林员。

1965年5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8年的井冈山,得知王佐的妻子兰喜莲和袁文才的遗孀谢香梅都还健在时,马上让人将两人接来,说自己要见见两位“嫂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到主席后,谢梅香和兰喜莲十分激动,眼泪流个不停。主席要她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两人只是摇头,说没有什么困难。两人只是提出想和主席照一张相,她们的这个愿望,自然也得到了满足。

接见结束后,主席告诫当地政府,一定要多关心谢梅香和兰喜莲两家人的生活。得知袁耀烈已经在第四区担任文书后,主席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如今,袁文才的夫人谢梅香和长子袁耀烈早已作古,长女袁长妹也已经90岁,在井冈山市专门给她盖的新房之中安渡晚年。袁文才的小女儿袁小惠目前80多岁,是当地粮食部门的一位退休工人,身体很好。袁耀烈的儿子袁全芳也已67岁,退休前是井冈山毛主席旧居管理处主任。

虽然袁文才英年早逝,但是井冈山的人民也不会忘记他,在他的故居边上,当地建立了“井冈英雄――袁文才生平陈列”纪念馆,从他的绿林生涯、投身革命、洞开山门、辉煌人生,永新蒙难,沉冤昭雪等方面向人们展示英雄的光荣事迹;袁文才的嫡孙袁建芳更是亲自写下了《我的爷爷袁文才》一书,铭记爷爷的生平。

袁家的第三代也很有出息,他们有的当上了老师,有的考上了公务员,还有的在经商。袁小惠的女儿和女婿就在王佐故居旁,开了一家名为“王佐家宴”的农家乐,各个包间的名字分别叫湘赣边界独立第一团、中国工农革命军一师二团、中国红军第四军三十二团等,以表达对先人的深深怀念之情。据当地人说,农家乐的生意非常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袁家,王家的后人更可以组成一个大家庭。1954年,王寿生与当地一名女性结婚,生下了儿子王生茂和王圣茂。王生茂长大后,被组织上推荐进入吉安师范学习,毕业后安排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工作,于2015退在井冈山毛主席故居管理处主任的岗位上退休。王圣茂则在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兄弟俩一共生下了五男一女六个孩子,如今的王家后代可以说是枝繁叶茂了。

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那副毛泽东赠给袁文才的皮裹腿,以及袁文才的两张在吉安参加农民运动培训时与毛泽东的合影,便是谢梅香在去世前捐赠给博物馆的。

参考资料:

《大众日报》:《袁文才王佐井冈山被冤杀 毛泽东:记得请两位嫂子》

中新网:《袁文才:红军的永久通讯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