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郁闷的夜晚,你是否也曾经在怀疑、纳闷,我这一生究竟还有多少磨难?挫折?

为什么生活这样对你?这种纠结让你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不要过度的紧张,忧虑。其实现在的你和两千年前的张良,是一样的情景。

而他可能更加严重、内耗。因为他国破家亡、弟死未葬,千金散尽,只为刺杀秦王。后被大秦追捕。

直到他从黄石公处得到一本书,才改变了这一切,最终成为帝王师。

就是那本《素书》!

《素书》相传为黄石公所著,后被张良所得,成为其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智慧源泉。它融合了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核心思想,强调以道德修养为基础,通过内在的自我完善来影响外在的世界。

它提倡的智慧、勇气、仁爱等品质,体现了道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理念,丰富了道家哲学的实践层面。

书中包含许多关于策略、计谋与领导智慧的内容,对后世的军事战略、政治斗争以及个人处世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对时局的洞察、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势的方法,被视为古代智慧的结晶,对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素书》究竟讲了什么?

为什么《素书》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修身养性,依然放之四海皆准?

更有人说这是一本讲究极致阳谋的智慧之书,为什么?它讲了什么?

这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问题。

就像:张良有他的梦想,不仅仅是推翻暴秦,更是他的一身才华本事在乱世中如何充分去施展。

他的痛苦,是家族不在、是祖上荣耀的毁灭,更是国仇家恨的难报又必须去报。这种痛苦和折磨,很难有人可以感同身受。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素书》,一起去感受它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这句话最早出自《左传》,意思是:人们的怨恨往往源自于不断积累的小过错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而祸患的产生,则是因为缺乏对未来的周密规划和准备。

商鞅变法的成功、商鞅的身死,无一不体现着这一观点。

他在秦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如土地制度改革、军功爵制等,都是基于对未来统一六国的大局观进行的深思熟虑的预先谋划。

商鞅不仅关注宏大的法律制度变革,也注重细节,对于违法小错严惩不贷,确保法令的威信。

这既消除了民众的小怨,又通过长远规划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但是他谋国,富强了大秦,却忽视了自己安全,缺乏对未来处境的考虑,他似乎忘记了他曾深深得罪过储君,所以孝公一死,商鞅危矣。

这不正是“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吗?

商鞅爱秦国,大秦是他的全部,他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大秦,可以这么说,没有商鞅就没有后面秦始皇横扫六合。

正是这种奉献,让商鞅掉以轻心,忽略了自身。

商鞅:“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

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这句话意思是:安全稳定的关键在于能够得到并任用贤能之人,而危险则常常源自于对事务管理的失误或疏忽。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因此他广纳贤才,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形成了著名的“贞观名臣”。

这些贤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如减轻赋税、发展农业、开放言路等,使得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正是“安在得人”的典型例证。

张居正作为明代著名政治家,在万历初年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一条鞭法”改革税收制度、整顿朝纲、加强边防等,使得国家财政得以改善,社会矛盾有所缓解。

然而,张居正去世后,由于后续统治者未能继续推行有效的政策和任用贤能,加之宫廷斗争加剧,导致朝政日益腐败,最终加速了明朝的衰落。此案例反映了“危在失事”,即管理不善、政策连续性缺失带来的危害。

一个集体的繁荣稳定,不仅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更需要一群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执行者。

得人而用之,可以集思广益,有效解决各种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如果不能妥善管理事务,忽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或是政策执行不力,将直接导致内部混乱、效率低下,甚至引发外部危机。

在现代社会,这一原则同样适用。无论是企业经营、政府管理还是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吸引并留住人才,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都是实现持续发展、应对挑战的关键。

同时,这也要求领导者具备识人用人的智慧,以及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准确判断,灵活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自我怀疑时,往往会难以相信他人;

相反,当一个人拥有坚定的自信时,就更容易信任并依靠他人。

这种心态不仅影响个人的人际交往,也深刻影响着领导者的决策和团队的合作氛围。

三国时期,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之前,屡屡遭受挫折,但仍对自己复兴汉室的理想抱有坚定信心。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源于自己的信念和对诸葛亮才华的认可。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和坚定信念所感动,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君臣合作关系。这一合作基于双方的相互信任,成就了蜀汉的鼎盛时期,体现了“自信不疑人”的正面效果。

相比之下,楚汉争霸时期的项羽,虽然勇猛过人,力能扛鼎,但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领导能力有着深刻的怀疑,这种自我怀疑反映在他对麾下将领的信任不足上。韩信曾是项羽部下,因不受重用转投刘邦。

项羽的“自疑不信人”导致了人才的流失,最终韩信在刘邦的阵营中大放异彩,成为击败项羽的关键人物之一。

项羽的悲剧结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未能克服内心的不安全感,无法建立起对人才的真正信任。

所以说,在任何时代,领导者或个体的自信与对他人的信任都是相互促进的。

自信可以增强对他人的信赖感,促进团队合作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而对人才的信任,又能反过来增强领导者的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在现代社会,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职场、团队管理乃至个人成长中。领导者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内在自信,同时学会信任团队成员,放手让他们发挥潜力。

个人在自我提升的同时,也要学会信任他人,这样才能构建起更加和谐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结尾”

正如张良的结局,虽然司马迁没有详细明言,但相比较整个汉初功臣而言,他自己仅仅还算不错,因为张良死后不久,他后代的封国便被汉文帝废除。

每一个经历过痛苦的人,都有自己的迷茫和压力。

但正是这些迷茫和压力,才使得他们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如此难忘!

希望每个朋友,都可以从《素书》之中,学到一点有用的。

假如你生在秦末,你会怎么做?

点亮在看,一起享受阅读,愿你能从古人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开启幸福之门,从此迈入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