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选城市,就是选未来。

2024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1342万人,大学毕业生1158万人,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无论是大学还是大学生,都已不再稀缺。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未来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大。

选大学仍旧是第一位的,但若选错城市,人生或许会绕上不少弯路。

选好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谁是高考意义上的好城市?

01

教育大城之一:高校最多的城市

大学越多的城市,教育资源更为集聚,整体创业创新的氛围也就更强。

一般而言,高校越多,教育实力越强,知识溢出效应也更突出,高新产业的集聚效应也会更为明显。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共有2800多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4300万人,规模双双居世界之首。

但是大学分布严重不均衡,而集中于直辖市、强省会、经济强市等重点城市。

先看大学数量,谁是我国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4年全国高校名单,目前全国共有共有2868所普通高校,涵盖1308本科院校所、1560所专科院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内地大学10强城市分别是:

北京(92所)、广州(84所)、武汉(83所)、郑州(73所)、重庆(73所)、上海(69所)、西安(63所)、成都(59所)、长沙(59所)、天津(57所)。

注意,这里的高校,既包括本科院校,也包括专科院校,衡量的是规模之大,而非实力之强。

要知道,全国高校中,超过一半都是高职(专科)院校,而多数城市本科院校占比不足一半。

如果单看含金量更高的本科院校,10强城市格局为之一变

北京(68所)、武汉(46所)、西安(45所)、上海(40所)、广州(39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杭州(29所)、哈尔滨(28所)。

可以看到,北京仍旧遥遥领先,但武汉、西安、上海、南京的排位都有所提升,而郑州、石家庄、昆明的排位有所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无论是全部高校还是本科高校,深圳、苏州、宁波、东莞、佛山、南通等万亿级经济强市,都处于垫底位置。

作为万亿城市,深圳只有7所本科高校,苏州8所,东莞4所,无锡南通都是3所,佛山则是2所,综合实力不及东北F4。

02

教育大城之二: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大学是名副其实的“人才港”,是一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在校大学生数量越多,教育资源越丰富,作为后备军的高学历人才越多,整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也就更大。

当前,我国开始涌现出一批百万大学生之城。

根据各地统计公报数据,2023年,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南京8城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为我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广州以164.2万的在校大学生总量,蝉联全国第一,郑州、武汉分别以146万、137万,位列第二和第三。

广州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如果看大学生密度,郑州、武汉、南京、兰州、南昌、太原都不遑多让。

在这些城市,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已成为常住人口的重要一极。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及研究生,为广义上的大学生。

大学生众多,只能说明高校规模之大,难以说明综合实力之强。

在学研究生数量,可作为衡量城市教育实力的参考指标之一。

目前,我国只有9个城市在学研究生数量超过10万人,包括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成都、杭州、重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堪称独一档的存在,在学研究生数量45.5万人,基本赶上了本专科生的数量,一个城市占了全国1/10左右。

北京之后,上海、南京、武汉在学研究生数量均超过20万人,西安、广州也超过15万人,与各大城市本科高校及双一流高校相匹配。

与之对比,一些大学生数量居前的城市,研究生数量却不足10万人,暴露出其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尴尬。

郑州、石家庄、南昌、昆明都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经略

在这里,读懂中国经济、城市和楼市

948篇原创内容

03

教育强城之一:双一流大学

城市的教育水平,看的不只是规模之大,更是实力之强。

我国大学的评价机制,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985工程、211工程,曾被视为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985/211工程戛然而止,随后被“双一流大学”所取代,成为衡量高校实力分布的重要参考指标。

双一流大学不是一劳永逸,每隔5年评比一次,最新的为2022年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共有147所高校入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双一流高校最多的10个城市: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广州(7所)、武汉(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

双一流高校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一是,几乎每个省份都来者有份,这体现的是政策倾斜因素。

与过去的985/211以择优为主的评价机制不同,双一流大学覆盖范围更广,每个省份都有高校入围,就连西藏、宁夏、青海也不例外。

唯一的特例是河北。河北仅有的1所双一流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位于天津,但由河北省与教育部、天津共建,且招生倾斜于河北,可视为河北高校。

二是,双一流大学虽然分布极广,但不同城市大相径庭。

整体而言,双一流大学主要集聚于四大直辖市,以及其他主要省会城市,基本都传统的大区中心。

相比而言,一些明星城市,双一流大学屈指可数。‘

深圳、苏州、厦门、宁波、济南、郑州等各自只有1所高校入围,而佛山、东莞等地仍旧挂零。

入围双一流大学不等于就跻身一流梯队,其实力的强弱,是通过入围学科数量来体现的。

这是各大省份一流学科排行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正如我在新书《中国城市大变局》所说的,跻身双一流,未必说明高校实力突出,但成为双一流,却能得到来自国家、省市大量财政资金的扶持,发展自然如虎添翼。

高校实力不算发达的河南很有代表性。河南拿下了两所双一流大学,一个是郑州大学,一个是河南大学。

这两所高校,在日常的行政教学开支之外,还获得了河南近百亿资金的重磅扶持,可参阅《赶超江苏!中国高校第一省,易主了》一文。

所以,双一流大学,未来会强者恒强。

更多分析可参阅我的最新著作《中国城市大变局》

04

教育强城之二:985高校

双一流大学体现的是雨露均沾,而985高校则是优中选优,无疑更具权威性。

全国2800多所普通高校,但本科院校占比不到一半,而双一流高校147所,而985高校仅有39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来看,北京8所、上海4所,位列第一梯队;湖南、陕西都是3所,紧随其后;而江苏、广东、湖北、四川、山东、辽宁、天津都是2所;浙江、安徽、黑龙江、吉林、福建、重庆各自都有1所。

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成都、长沙、天津是最大受益者,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是直辖市或省会,均为传统大区中心。

985高校分布并不均衡,还有哪些省份颗粒无收?

我国内地共有31个省份,但还有13个省份没有985高校。

其中不乏以河南、河北、山西为代表的“山河四省”成员,以及江西、广西、贵州、云南、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广大中西部省份。

作为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没有985高校,始终都是河南最大的尴尬。虽说在双一流大学时代,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双跻身双一流序列,但仍然难以弥补985缺失的遗憾。

其实,一些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省份,在教育上并不差。

一个典型是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均为985高校,哈工大、吉林大学声名赫赫,凸显了东北地区深厚的教育底蕴,即使经济产业都不复以往高光,但教育的底子还在。

其实,无论是本科高校、双一流高校还是985高校,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重点学科数量,东北整体实力都位居全国前列。

另一个典型是甘肃,虽然全省GDP总量只有深圳1/3,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一,但甘肃的科教实力并不弱。

中国唯一位于胡焕勇线以西的985高校就是兰州大学,甘肃还聚集了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1200多家。

然而,从甘肃到东北再到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产业实力孱弱,与科教实力不相匹配,导致无数大学毕业生纷纷“出走”,就连985高校也纷纷奔赴沿海地区大建分校,以寻求出路。

对此,教育部明确发文,严控部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的事项。

高校仍能留在当地,但“985高校能否留不住大学毕业生”,仍是待解的难题。

05

教育强城之三:世界TOP500高校

大学排名榜单五花八门,真正具有可信力的只有4个:QS、U.S. News,泰晤士、上海软科。

四大榜单,分别来自英国、美国、英国和中国,其中软科是来自上海一家高等教育评价机构,但其公正性得到国际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推出的高才计划,就以世界百强大学为评价标准,采用的正是这四个榜单;日本等地的人才绿卡,也赋予四大榜单TOP300强高校以更大的加分权重。

这四个榜单有何不同?

简而言之,QS关注大学口碑、U.S. New重视论文及国际合作,泰晤士相对综合,上海软科聚焦于学术。

我们以至少进入3个世界榜单为前提进行筛选,根据各大排名进行简单加权,这是排名居前的院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到,排名最为居前的10所内地高校分别是: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一向被视为教育洼地的深圳,却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跻身多个世界大学排名。

这与许多人的传统认知形成冲突,背后或许不无深圳经济强市的加持,也与深圳在国际化、学术层面的投入不无关系。

与之对比,由于国际评价标准的不同,国际大学排名,向来是理工科高校更占优势,而以文科为主的高校相对被低估,中国人民大学宣布退出各大排名就是例证。

不过,无论是哪一份榜单,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主要集中于北上广以及部分强省会城市,南京、武汉、西安遥遥领先,而非省会的经济强市在高等教育上并不突出。

06

有钱之城:经济强市、强省会

中国城市,正在迎来新一轮大洗牌。

根据《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分析,我国城市正在发生8大变化,包括南北差距取代东西差距、一省一城强省会、中小城市鹤岗化、内陆赶超沿海等。

在某种程度讲,城运即未来。

选择竞争力强劲的赶超之城,还是经济人口持续收缩的地方,区别越来越明显。

经济强市、强省会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些地方要么是教科文卫相当发达,要么是产业优势极其突出,这些地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资源。

这是2023年TOP50城市排行,其中包括26个万亿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南北分布来看,万亿城市南方19个,北方7个,南北差距、东西差距仍旧存在。

从东西分布来看,东部沿海省份占了3/4左右,中部共有武汉、长沙、郑州、合肥4地入围,而西部只有重庆、成都、西安三城,中三角、西三角特征鲜明。

从省域来看,江苏以5座城市跃居首位,广东4席,山东3席,浙江、福建都是2席,其他为四大直辖市和中西部强省会。

从发展势头来看,过去10年,以合肥、福州、济南、太原为代表的省会城市,GDP排名不断跃升,未来还有望继续抬升。

可以说,借助强省会战略,省会聚集和吸引了来自全省的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及产业资源,因此发展快于一般城市。

在内地31个省份中,还有超过一半地区没有万亿城市,包括东北三省、河北、江西、云南、广西、山西等地。

未来,哪些城市有望跻身万亿俱乐部?

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唐山GDP突破9000亿元,而徐州、大连、温州均超过8500亿元,沈阳、厦门也跻身8000亿俱乐部。

一旦这些城市集中突破,东北、河北都将告别没有万亿GDP城市的尴尬,而江苏、浙江、福建的万亿城市矩阵有望继续扩容。

07

发达之城:人均GDP、人均收入“双高”之城

GDP总量高只能说明规模大,不一定代表城市更为发达。

相比而言,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更好的参考指标,两者结合就能看出哪些城市究竟只是大,还是大且强,抑或小而美。

这是2023年人均GDP最高的20座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大众习以为常的GDP排行榜完全不同,人均GDP十强城市,不仅罕见出现3个中小城市的身影,而且状元与榜眼之位都被西部普通地级市所垄断。

这些地市,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家里有矿,且坐享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狂欢。

榆林、鄂尔多斯是煤都,克拉玛依是石油大城,这些城市在能源价格一路高涨之时,往往一飞冲天。

然而,一旦能源周期逆转,这些地方的经济往往也会面临巨大震荡。

所以,衡量城市发达程度,要排除资源型城市,这与人均收入相结合体现得尤为明显。

换言之,人均GDP、人均收入双高的城市,才属于真正的相对发达之地。

这是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类,上海、北京、苏州、杭州、广州、深圳、宁波、南京、无锡等经济强市,无论人均GDP还是人均收入,双双位居前列,这些城市可视为发达地区。

第二类,鄂尔多斯、克拉玛依人均收入排在30名开外,榆林、海西州,人均收入更是排在50名之外,这些地方居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富。

第三类,东北一些地市,不只是GDP总量被赶超,人均指标也逐渐落后,沈阳、大连等地都是此。

第四类,重庆、成都等地,虽然GDP跻身前十,但人均GDP却排在50名开外,而人均收入也排在40名之外,这些城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发达。

当然,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指标,都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一概而论。

更多分析可参阅国民经略主笔凯风最新著作《中国城市大变局》

08

拼命建大学:教育经费充足之地

有钱的城市,自然有财力投入到教育上,形成追赶乃至领先优势。

我国高校有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分,各类部属院校只有110多所,其他90%以上都属于地方高校。

这是2024主要高校教育经费排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4所高校预算经费规模均超过100亿元,均为“双一流”高校,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超过200亿元。

可以看到,这些高校多数都是部属高校,其教育经费得益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的双重支撑。

同样是部属高校,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费高于欠发达地区,这就是地方财力悬殊的体现。

同时,由于高校性质不同,理工科院校教育经费普遍高过文科院校,而综合实力越强的高校,拿到的经费也就越多。

部属高校虽然遥遥领先,但一些强省会和经济强市的地方高校中,不乏经费爆棚的存在。

这是2024年部分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排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9所地方高校,年度教育经费超过30亿元,而深圳大学更以72.46亿元遥遥领先。

可以看到,这些高校多数都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或中西部强省会,虽然不是重点高校,但本身在区域内是拔尖的存在,自然会得到鼎力扶持。

深圳与郑州,代表不同的典型。

深圳是中国经济第三城,且享有财政单列的优势,可支配财力位居全国第三,远超广州、成都等省会城市。

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三个字:不差钱。2023年,深圳将1000多亿元砸在了教育支出上,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5强。

虽然教育资源不发达,与北上广存在巨大差距,但深圳却能以1年1所高校的速度拼命建大学,并为本土高校投入巨额资金支持。

郑州则是强省会的代表,虽然经济实力不及沿海,但区域内只有1所顶尖大学,自然不吝投入。

河南是人口大省,大学虽然众多,但迄今仍无一所985高校,就连211高校也只有一所:郑州大学,自然能获得更多财政支持。

与郑州类似的是南昌。江西面临着“环江西985高校群”的尴尬,有且只有南昌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在教育投入上同样有所倾斜。

当然,一省只有一所顶尖大学的地方还很多,但只有强省会或经济强市,才能提供强大的支持动力。

如果本身的经济底子就比较弱,即便想要支持首位大学,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更关键的是,面临高学历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双重流失困境,落后地区恐怕连过去的教育优势都无法保持。

09

就业之城:人口流入地

用脚投票,这是最大的现实。

正如我在《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所提及的,孔雀东南飞,人口流向是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只有经济产业发达、就业岗位多元化、就业资源充足、薪资水平和升职空间突出的城市才是首选。

2010年-2023年,谁是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成都、广州位居前列,年均人口增量都在40万以上,堪称过去10多年来抢人大战的最大赢家。

西安、郑州、武汉、杭州、重庆、长沙等城市,年均人口增长也超过20万,均为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地区。

相比来看,天津、兰州、呼和浩特、长春、唐山、哈尔滨等北方城市处于垫底水平。

而哈尔滨人口不增反降,已经跌破了千万大关,自此东北再无千万人口大市。

这还是过去13年的整体情况。由于当时人口还在增长,这其中不乏来自人口自然增长的贡献。

如今,全国人口大盘见顶,多地自然人口出现负增长,抢人大战从过去的来者有份,变成了零和博弈,竞争只会更加白热化。

当然,随着国际大形势变化,外贸开始遭遇挑战,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人口众多,且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陆强省会,成了这一战略的重要受益者。相比而言,一些竞争力较弱的沿海地区,开始面临挑战。

这是未来人口流向的最大变局所在。

10

就业之城:985毕业生去了哪里

就业所在地,尤其是名校毕业生的去向,可谓至关重要。

作为经济大省和产业大省,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几乎是所有985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往高处走,人跟产业走,孔雀东南飞背后的道理正是如此。

根据主要985高校毕业生去向分析,不难看到,发达地区高校的第一就业地无一例外都是本省本市,如华南理工大学超过3/4的毕业生留在广东,上海交通大学近1/3毕业生留在上海。

当然,如果经济不差,或者省内有强省会的支撑,高校毕业生也会还有相当比例留在省内就业,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都是如此。

与之对比,经济欠发达,或者竞争力不够强劲的地区,由于就业岗位不足,即使拥有众多名校,也很难真正留得住大学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都是老牌985高校,但留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却不到3成,大量学生最终成了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的人才蓄水池。

武汉和合肥成了例外。

武汉是我国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但如何留住百万大学生,一直是城市发展的困扰。

近年来,随着“留汉工程”的推进,加上武汉高新产业的崛起,重点高校毕业生留在湖北的比例有所反弹。

此外,安徽坐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一世界200强高校,但大多数毕业生都去了“包邮区”就业,这不能不说是安徽的尴尬。

当然,近年来,合肥借助最强风投城市开始崛起,建立起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产业体系,未来在留住名校毕业生上将会拥有更大话语权。

11

几个建议

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当然,选城市的前提,在于已经做好了高校层级的优先排序。显然,985高校拥有最大的优先级,其次为211高校。

如果在两个985或211高校之间犹豫,或者选择空间只剩下二三流高校,那么选好城市无疑就很重要。

这里有几个原则:

其一,尽量到大城市去。

大城市不仅教育资源更发达,就业空间更为广阔,生活形态更为多元,整体环境更为包容。

更关键的是,中小城市的就业多数集中于“体制内”岗位,圈子化的“关系社会”无处不在,而大城市至少还存在相当大的自由选择空间。

所以,无论是为了开阔视野、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还是为了未来的工作和就业,大城市都是最基本的。

其二,避开四无城市:既不属于省会,也不是经济强市,也不是大都市圈成员,更不靠近就业所在地的城市。

有些地方,过去因缘际会,获得名校加持,但一无财力,二无优势产业,三无充分的就业空间,教育优势恐怕难以维持。

更关键的是,这些城市由于经济产业实力相对孱弱,没有与大学实力相匹配的创业就业平台,也没有多少支撑大学生就业的空间,难以真正发挥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效应。

其三,重点高校优先选城市,普通高校选城市兼顾选专业。

如果分数达到重点线以上,那么选择城市就有了优先级,能选择高能级城市的尽量向高能级城市去,能选择省会的就避开一般城市。

如果分数只能触及普通高校,那么选城市的同时务必要考虑好专业:哪些专业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哪些专业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一定要考虑清楚。

其四,都市圈、城市群时代,不一定都要挤到北上广。

北上广的经济、产业和教育无一不发达,但这三大城市竞争也最为激烈,内卷可谓无处不在。

如今,随着我国正在步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都市圈同城化、城市群一体化,让不同区域连成一片,不是一城,胜似一城。

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都市圈或城市群内的高校,分数相较于超级城市本身更低,但能享受的资源并不会少多少。

比如,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以及广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长株潭、武汉都市圈等相对成熟的都市圈。

既不脱离大城市,又靠近就业所在地,这是更为理性务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