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梧沐,艺术媒体“八链名人”主编

杜牧在《江南春》中曾咏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江南古寺在烟雨中的朦胧之美。然而,在这漫长岁月中,古寺古庙古塔犹如静默的守望者,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死轮回”,无数的风云变幻,如过眼烟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治“走大智路,上黛螺顶”

今年六月初,画家陈治踏上了前往山西五台山的旅程。五台山,因其古寺古庙古塔与高僧而名扬四海。这里有着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陈治对古寺古庙古塔的钟爱,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喜爱。他的画作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古老建筑的身影。它们或隐于云雾之中,让人有种“云深不知处,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或立于山巅之上,宛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势;或藏于密林深处,营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治在山西五台山

自古以来,古寺古庙古塔便与文学艺术、绘画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唐代诗人王维在《过香积寺》中曾写道:“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这般幽静深邃的古寺画卷,在读者脑中,凭空而跃,令人心驰神往。五代时期著名画僧巨然《万壑松风图》中(注:这幅画的作者是否为巨然尚存争议),虽未直接呈现古寺全貌只是在画作右侧稍作勾勒部分,但那苍松翠柏、山间云雾留白处,无不透露出古寺的宁静与神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治《梦萦家山》180x97cm 纸本水墨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陈治画作。《梦萦家山》中,一座古塔矗立于远方的山顶,仿佛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纯净灵魂,曾几何时,我询问此图取景何处,他言“心中之梦乡”。那塔或许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治《白塔印象》68x68cm 纸本水墨

在《白塔印象》中,陈治运用细腻的笔触,将白塔的轮廓描绘得栩栩如生。若阳光洒落在塔身上,或许会折射出迷人的光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虽然这白塔身处都市,与周围的建筑看似格格不入,但又仿佛在低语诉说自己的命运与坚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治《墨写家山》70x48cm 纸本水墨

而在《墨写家山》中,陈治则将古寺古庙藏于茂密的森林之中。那寺庙虽不显眼,看着有点像山野民居,但却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茂密的树木环绕着寺庙,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寺庙中的佛像、香炉、经幡等物品,在陈治的笔下虽未直接呈现,但观者已可在心中勾勒出它们的模样。正如《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一般,这片被古寺古庙所守护的土地,成为了陈治心中的“桃花源”。

画家钟情于古寺古庙古塔,对走禅意画的发展之路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禅意画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追求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境界。而古寺古庙古塔作为禅宗的重要载体,自然成为了禅意画的重要元素。

陈治在画作中巧妙运用古寺古庙古塔的元素,将观者带入一个静谧而神秘的世界,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一处“歇息处”,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甚好。

艺术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治

陈治,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研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于吴悦石先生、朱零先生,精研中国山水花鸟画创作,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被关山月美术馆等机构和藏家收藏。

2024年,陈治应邀创作水墨画作品《燕园情》,获得新华网报道。2024年6月13日,陈治被聘担任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教育“十四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艺术实践方法与价值体系研究”课题组专家,项目类别:重点项目。该重点课题,是经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备案,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在“十四五”期间开展的社会主义文艺教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