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旧小区到智慧化社区,这样的变化我们从前真是不敢想!”

6月24日上午,趁着这个季节难得的阴凉,趵突泉街道舜耕路社区16号院的居民们凑在小广场上话家常。看着眼前这个居住了近40年的老院儿,大家不由感慨这一年来的变化——杂草丛生的绿化带修整成了小广场,年久失修的单元门换上了人脸识别门禁,老旧的墙体摇身一变成了文化墙,就连井盖、摄像头都进行了智慧化升级……

这个老院儿,是趵突泉街道老旧小区升级改造的一处样板,也是全市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的观摩点之一。从老旧小区到智慧化社区,这次历时一年的改造,可以说有“里”也有“面”。

  拍摄时间:6月24日

  拍摄地点:趵突泉街道舜耕路社区

  拍摄内容: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环境提升有“面子”
“宅家”老人爱上下楼遛弯

“我们现在拉呱的这个小广场,以前是片小花园,可是年久失修,长满了杂草,夏天都是蚊虫……”

见记者来采访,居民王阿姨打开了话匣子。20世纪80年代,王阿姨住进了这片单位宿舍,在当时小区环境很拿得出手,又在千佛山脚下,很多人都十分羡慕。可随着原单位撤出管理、公共设施经历风吹雨打,老院儿还是陷入了尴尬局面。“我们院儿也经历过提升改造,但那时候只是修整了单元内部的墙壁、信报箱等,比较简单。”王阿姨说,后来在街道和社区的努力下,引进了物业公司,小区管理步入正轨,但居民还是有种种不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5月,舜耕路社区的3处院落正式开启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居民们眼看着环境越来越好。

“我以前夏天晚上从来不出门,因为到处都是蚊虫,更别提带着孙子出来了。”居民翟阿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院儿里的荒地变身小广场和三角花园,居民们终于有了能遛弯儿休闲的区域。“你看,广场周边的文化墙打造也很美观,现在每天一出门心情都特别好!”更让居民们感到贴心的,是原本的台阶改造成了无障碍通道,原本下雨易湿滑的路面重新铺了防滑砖,原本凌乱的单元内“飞线”装进了“四网合一”盒子……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社区内老年人占比非常多,所以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他们的实际需求。”舜耕路社区党委副书记张羽告诉记者,近一年时间内,社区组织居民代表召开了多次现场会、联席会,深入到每家每户询问需求。现在,老院儿里不仅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居民生活也便捷不少。

“这次改造重新规划了车位、安装了智能充电桩,再也不用跑到别处‘借电’了。”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孙女每周开车来看望她,都要把电动汽车放到舜耕会展中心充电,步行来回要花费20分钟。如今院儿里的一片停车区升级为了电动汽车充电区,让居民告别了“充电烦恼”。

智慧化改造有“里子”
井盖、摄像头大有乾坤

“面子”提升的同时,“里子”的变化同样让人惊喜。张羽说,老旧小区升级改造的同时,按照省级标杆型智慧社区指标建设的智慧化设施也在同步铺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地下管道的老化,每到雨季总有井盖会外溢污水,特别影响环境和安全。现在的井盖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能解决这个大麻烦!”张羽带记者在小区走了一圈,他说,脚下不起眼的井盖其实已经升级成了智慧化井盖。“智慧井盖下面加装了物联网传感设备,不仅能实时感知井盖丢失、破损、移位、浸水等状况,也让每个井盖都有了专属‘身份证’。”

同样进行了升级的,还有头顶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在整面墙上形成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围栏’,通过实时视频图像进行越界侦测,发现有人翻墙等异常行为时,摄像头会通过内置的扬声器发出报警声音,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就可以第一时间在电脑或手机上看到异常信息,迅速进行管理处置。”张羽介绍,在电动车和电动汽车充电桩附近,还安装了测温摄像头,一旦发生电池升温有起火风险,就能第一时间报警进行防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不带钥匙就回不了家,现在刷脸就行了,这次改造做的可真好!”一处单元门前,居民刘阿姨通过新安装的人脸识别门禁进入单元门,她对社区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其实,在居民们看不见的地方,每一处摄像头、井盖等智能化设备,都被纳入了一张“大网”,进行一体化管理。

在社区二楼,智慧化大屏上汇总着社区的大事小情,原本需要网格员一步步“走”出来的信息,如今足不出户也能一目了然。

尊重换来“双向奔赴”
一次改造让居民看到“真心”

这次有“里”也有“面”的提升改造,不仅局限于舜耕路16号院,趵突泉街道涉及5个社区、125栋居民楼、4821户居民、约33.22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也在同步进行。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居民们的广泛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楼体做外墙保温、墙面翻新之前,我们准备了很多种配色方案,交给居民自主选择。考虑到居民大多是老年人,不论是手机投票还是调查问卷都不太方便,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社区选了最直白的方式——刷了一面‘样板墙’。”张羽告诉记者,社区在施工方给出的配色方案中挑选了最合适的几种,然后在一面“样板墙”上进行实体粉刷,最后由社区监督、居民投票,确定墙面的配色方案。

正是这样的尊重,换来了基层治理中的“双向奔赴”。

“改造之初,施工单位做外墙保温、防水闭水试验、降尘等都需要用水,但是小区里没有公共取水点。于是我们计划就近协调居民,希望能借用他们家里的自来水。”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平时群众工作做得比较好,小区居民听到消息后都十分热心,表示可以用自己家里的水。最终施工用水不仅没成为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反而让社区与居民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趵突泉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像停车难、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情况,是老旧小区普遍面临的难题。近几年,趵突泉街道高标准改造老旧小区、强力推进“红领物业”,畅通小区微循环道路,不断改善、提升辖区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让百姓生活更舒心、更安心。“下一步,我们要建立多元协作管理模式,建立由社区工作者、网格党组织、网格员、业委会、物业等力量组成的治理‘主力军’,常态化参与到小区管理服务中去,持续巩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济南日报 记者:曹雅欣 张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