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围绕着欧盟提高对华电动汽车的关税问题,有关于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此前中方发改委就对欧盟连发三问,指责欧盟贸易保护主义不可取。而深究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其本质目的显然就是想摆脱对中国电动汽车产品的依赖,同时保护自身的汽车相关产业。但是事实真的会如同欧盟预想的一样发展吗?最近的一项能源数据刚好就足以打脸欧洲各国,证明他们搞的脱钩和去风险化,只能是一个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了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5月份,包括欧盟、英国、瑞士、塞尔维亚、波黑和北马其顿在内的欧洲各国,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比例占了15%,超过了从美国进口天然气的比例14%,俄罗斯重新成为欧洲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欧洲一直推动对俄罗斯的能源脱钩和去风险化,但是俄气占欧洲市场的份额反而升高,着实令人吃惊。

没想到吧, 在俄乌冲突都打了两年多了,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都好几轮了,俄罗斯对欧洲国家的天然气出口份额不降反增,背后的信号显然不简单。一方面,这说明俄罗斯的天然气无可替代性。尽管北溪管道被炸,但是南部通过乌克兰和土耳其进入欧洲的俄罗斯天然气管道,依然在运行。考虑到管道运输的天然气运输成本低,再加上俄罗斯本身开采成本也低,在价格上相比于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有巨大的价格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的能源进口商哪怕面临政策风险,也愿意购买俄罗斯天然气,这就是俄罗斯能够稳操胜券的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另一方面,说明欧洲内部分歧让制裁难以彻底落地。虽然欧盟能够制定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但是事实上欧盟国家依然有较大的自主权。比如匈牙利,虽然是欧盟成员国,但是在贸易政策上依然亲近俄罗斯,同时公开反对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因此,俄罗斯天然气在欧盟依然有市场的根源就在于,欧盟国家内部并不团结,即便有制裁内容也难以真正落地。

其实俄罗斯天然气这个令人吃惊的数据,也给我们中国电动车领域在欧洲的发展提了一个醒。一是欧盟内部并不团结,欧盟试图降低对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依赖,但未必欧盟所有国家都愿意,因此可以各个突破。二是中国电动汽车的产品力需要足够强,这种强既在于供应链成本优势,也在于创新驱动力,唯有如此,中国电动汽车才能够有如同俄罗斯天然气一样的无可替代性。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接下来的欧洲贸易保护浪潮中稳坐钓鱼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