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343分,已经超出预期了!”6月24日下午1点,2024年重庆高考放榜出分。在綦江区文龙街道某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罗睿燊和他的妈妈周朝喜紧张又激动地坐在电脑前,在查询网站上依次输入姓名、考号,当“总分343分”的字样映入眼帘时,母子俩几乎同时喊了出来。

“(考了)343分,非常满意。”罗睿燊有些小开心地说,“尤其是语文科目(考)84分,刷新了自己的最好成绩。”英语也考得很不错,拿下114分。

高考成绩超预期

高考总分343分,或许对许多考生来说,并不是值得一提的好成绩,但对于19岁的罗睿燊,能坚持完成高考,能拼下这样的成绩,已经是一个奇迹。

罗睿燊高考成绩343分,英语成绩尤其突出,考了114分。

要知道创造这个“奇迹”的罗睿燊,从小就患上了两个连名字都很鲜见的病症:苯丙酮尿症(PKU)和进行性肌肉萎缩症(DMD)。

命运没有眷顾小罗,反倒一次次危及着他的生活与生存状态。4岁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11岁彻底坐上了轮椅……

同时,受疾病影响,小罗不仅丧失了一切身体活动能力,连大脑思维也远比不上同龄人。因此,要和同龄人一起学习、考试直至高考,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儿子真棒!”一边陪着孩子查分,一边用手机录制画面的妈妈周朝喜骄傲地说,小罗平时在校考试只能得200多分,这次高考考了343分,已经是超常发挥。对于儿子的成绩,“非常满意,也很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睿燊和妈妈周朝喜在高中校园内。

周朝喜深知小罗的身体状况,对于他的成绩并没有太高要求。在她看来,儿子能够坚持上学、考上高中并完成高考,就已经很不容易。“我一直说小罗是一个快乐的学渣宝宝,在他进考场前,我就给他说‘你好好去考试,考完咱们就算成功’。”周朝喜说,考虑到小罗的身体状况,无论他考到怎样的分数,重庆本地一所高校愿意通过特招的方式,录取这位特殊考生。

高考前,母子俩就约定好,趁着暑期要去趟香港,亲眼看看东方之珠的浪漫风采。“因为经常在电影上看到香港,我也很喜欢刘德华,就想去香港看看那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罗睿燊兴奋地说。

而对于两个多月后的大学生活,小罗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想看更多的书、交更多的朋友、了解更多的人生。

“想学文学专业,每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小罗认为,虽然疾病困住了自己的身躯,但书籍可以让自己的思想世界更广阔,为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同时,进了大学,小罗还想变得更独立,不再只依靠妈妈的照顾。“一味依靠他人反而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妈妈照顾了我19年,她也生病了,我想自己养活自己,然后照顾她。”小罗动情地对妈妈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睿燊在站立轮椅上。

踏上考场就是胜利

时钟拨回到半个月前。6月7日—9日,2024年高考,罗睿燊也必须面对这场全社会都关注的考试,进入考场接受考验。

而对于高考本身,母子俩有一个共识:只当是一次普通考试,让高考给高中生活画上句号。在谈及备考经历时,小罗说自己确实也没有做太多特别准备,就是保持好稳定心态。“自己也清楚自己是什么水平,就跟着老师的复习计划走就行了。”小罗说,老师给到的练习题也会努力去做,巩固知识点,养成举一反三的做题思维。

“会做的就做,不会做的尽量做。”小罗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虽然无法完全跟上同学们的进度,但他没有放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安排好复习进度。

“考完后,小罗还开心地和我分享说,试卷和草稿纸闻起来是青草味的。”周朝喜回忆起了儿子的放松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后,罗睿燊与自己的高中习题用书合影。

曾被医生预言“活不过18岁”

出现在罗睿燊和妈妈周朝喜脸上的笑容,成为抵抗这19年来一切厄运最好的“武器”。

“即便是再苦再难,我也要把儿子拉扯大。”作为妈妈,周朝喜从没有想过放弃儿子。

2005年3月9日,罗睿燊来到这个世界。初为人母的周朝喜格外喜悦,但好心情仅仅维持了15天。周朝喜和儿子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道难关——罗睿燊被确诊为苯丙酮尿症(PKU),一种氨基酸代谢病。直到2018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才出现“苯丙酮尿症”的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才出生不久的罗睿燊。

罹患苯丙酮尿症(PKU)也意味着,小罗的未来注定与其他孩子不同。

而要治疗苯丙酮尿症(PKU),主要依靠食疗,这就使得小罗的餐食十分特别。除了蔬菜、水果,其他五谷杂粮和鱼肉蛋奶都不能吃,尤其主食大米,必须是特制的。

“特制大米要比我们普通的大米贵很多,当时我每个月工资只有五六百元,小罗一个月就要吃掉我大半年的工资,但我从来没有害怕过。”周朝喜说,只要小罗坚持饮食治疗,就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再辛苦都不是难事。

但福不双至,祸不单行。随着小罗一天天成长,周朝喜又发现儿子的不同,“19个月才学会走路,跑不动、跳不动、摔倒后爬不起来……”周朝喜原以为是得了PKU的原因,身体发育跟不上。但一次偶然机会,周朝喜和其他患儿家长谈起此事,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綦江区人民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周朝喜,罗睿燊可能又得了进行性肌肉萎缩症(DMD),估计到十一二岁时就无法行走,未来很可能活不过18岁。“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正好是2010年9月10日,教师节放假。”周朝喜说,一个多月后,新桥医院的基因检测报告确诊了小罗的确患有DMD。

“看到结果的那一刻,心都凉了,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流。”检测报告将周朝喜最后一丝侥幸浇灭。她知道,儿子要成为军人、教师、科学家的梦想,全部都化为了泡影。

通过诊断咨询,周朝喜了解到,儿子患上的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一种类型,名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又称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发病率约为活产男婴中的1/3500。疾病是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基因)突变导致,后期可发生肌肉挛缩,造成膝、腕或肘关节屈曲畸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患者一般在12岁前失去独立行走能力,20岁前可能因为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

母子一起“升级打怪”

“得到确诊结果后,我特别特别绝望。就觉得辛辛苦苦这么多年,一直想的是风雨过后有彩虹,但是彩虹没有来,来的是更加惨痛的凄风苦雨。”周朝喜回忆说。

只要一看到小罗,周朝喜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慢慢长大的小罗也察觉到了妈妈的情绪变化,想着通过幼稚的逗妈妈开心的方式,来缓解周朝喜的伤感。同时,有了自我意识的小罗也发生了情绪变化,他感到恐慌、害怕,不愿出门和小朋友玩耍,曾经喜欢的玩具也被他放置在了一旁。

“孩子很敏感,一次两次还好,但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想是不是他自己做错了什么。”周朝喜说,等自己回过神来发现这个现象时,她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深深伤害到了儿子,她不能再消沉下去,“我们等不起,我们治不起,但是我们活得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岁时的罗睿燊。

家庭变故、儿子患病的厄运没有打垮这个坚强的母亲,周朝喜下定决心要带着儿子一起去探索这个精彩的世界,战胜命运。

“生命的长度我们没有办法去把握,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不管他能活十八年还是二十年,都要让他活出一百年的精彩。”调整好心态的周朝喜,选择了一条不放弃、不抛弃的道路,尽管这条路走得很艰难。

单独准备一日三餐;每天起床前、睡觉前,为小罗进行肢体拉伸;利用课间、课余时间为儿子做肢体训练、呼吸训练……一年365天,从不间断。为了照顾好儿子,周朝喜放弃了自己钟爱的小学教师职业,在小罗就读的学校里做后勤工作。

在周朝喜的悉心照顾下,小罗慢慢长大成人。今年3月9日,小罗度过19岁生日,打破了医生“可能活不过18岁”的预言。生日这天,周朝喜给儿子写下了一封3000多字的长信,鼓励他“继续把命运的嘲弄远远地甩开,继续乘着风浪勇往直前”!

把握命运远不止这些。周朝喜利用寒暑假期,又带着小罗去往国内各个城市旅行。他们一起去过沙漠,到过海边,爬过高山,看过雪景。至今,母子俩已走过上百座城市,行程累计数十万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睿燊第一次出门旅行,拿着广州到深圳的火车票。

“很多朋友都说,我是被孩子拖累了。但我不这样认为,我一直觉得是孩子陪伴了我,孩子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和被爱,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我很感谢他来到我的生命里,感谢他选我做他的妈妈。”周朝喜说,母子俩的相互陪伴,是她最幸福的事情。

就在2023年,小罗18岁生日的当天,他还申请注册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我一生能做的事情可能不会太多,去世后捐献器官,就可以把生命的价值留在世界上。”罗睿燊说,死亡并不可怕,也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罗睿燊和妈妈周朝喜的器官捐献登记卡。

“倘若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向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世界说再见,希望可以有更多像我们这样热爱生命的人,替我们好好活下去。生命转瞬即逝,可是希望可以永恒,爱可以永恒。”——周朝喜在给儿子的信中这样写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睿燊和妈妈周朝喜外出旅行。

记者手记

一个母亲,用自己瘦小的身躯,坚持19年,带着儿子与病魔抗争;一个孩子,从出生便身患重疾,也坚持19年,勇敢地与病魔战斗,打破了“活不过18岁”的预言。

这一路,母子俩走得很艰辛,甚至可能“走不到”最终的“胜利之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坚持走下去。

“虽然我残破的身躯无法远行,但我强大的思想可以走遍四方。”周朝喜曾这样对儿子说过。面对乐观的母子俩,就让我们的敬意与祝福陪同他们继续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