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绞圈房子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

难逃被历史长河淘汰的命运

但这份记忆却是无法湮灭的

更是我们的乡愁所系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形制及住宅建筑名词》之《一正两厢房》。

一正两厢房,有时简称“一正两厢”,也是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传统民居之一。同五开间、三开间单埭头住宅房子、绞圈房子等一样,均属中国古建筑。它的基本形制是,后面一埭是正屋,坐北朝南,构架为立帖式,屋面为歇山式,进深为七路头;在这埭房子两边,即左右梢间位置前面,各建造一间或两间厢房。这种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布局的传统住宅,形状像个“凹”字,整个结构形成三面有房,即房屋分别坐落于三个方向的三合院式布局,故也可称其为三合院,村民则将这类房子称“一正两厢房”,名称与事实相符,非常确当。

“一正”,是指一埭正屋,即坐北朝南的有3间、5间甚至7间的那排房子。“两厢房”,是指在正屋前面两旁的房子。这里的厢房同绞圈房子中的厢房位置相同,结构相同,是同一类型的房子。其实,一正两厢房同绞圈房子的区别,只是它在厢房前没有再建造一埭正屋,没有形成“四面有房”的格局。除了这一点,其他如平面布局、路头开间、屋面布置、建筑细节等等,完全同绞圈房子。

一正两厢房中的一埭正屋,其形制就是本书第一章中介绍的建筑单体制式民居——单埭头房子,屋面为歇山式(农村称拖戗屋面),建筑特点明显,共有九条屋脊,即屋顶上方是正脊,装饰有孵鸡头等,左右两端各有两条垂脊和戗脊。每间房子进深为七路头,由7根柱子组成帖,由帖组成屋架,再在上面架7根横梁。如稍有不同之处,即有的面阔是五开间一埭,有的是七开间一埭。

闵行区原陈行、杜行、鲁汇三镇编纂的《浦江村宅》三册中,多处写到当地的一正两厢房住宅建筑,下面从三个镇中列举几例。

《浦江村宅·陈行篇》中写到,苏明村二组陆家宅村民过去外出,要“从苏家桥往东……穿过浜东宅中间的道路,过最北面的陆阿毛一正两厢房,向东过百曲港小石桥,沿河向北到百曲乘车。”这幢一正两厢房的主人是陆阿毛。

2009年8月6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浦江镇杜行革新村12组2号的奚氏宁俭堂住宅,也是典型的一正两厢房住宅建筑(图54、图55),它的一埭正屋,面阔七开间,即有7间房子,比一般的五间多出两间,但进深仍是七路头,歇山式屋面,除了屋顶有一条正脊外,两侧各有垂脊和戗脊4条。此宅院由召楼人奚燕子建造于清晚期,占地面积约50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2平方米。七开间正屋房子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一层,七路头,穿斗式梁架(即立帖式)。两边厢房也为穿斗式梁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4 浦江镇杜行革新村宁俭堂住宅外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5 宁俭堂住宅后立面

《浦江村宅·鲁汇篇》中也有一正两厢房住宅建筑记载,如汇南村小许家塘,一户许姓人家在顾家塘“南边造了七开间一正两厢房住宅”,可知这幢建筑为七开间,规模、形制同杜行宁俭堂。再如正义村也有,“张家旗杆,又称老宅里,新中国成立初老宅一正两厢房,门前还有两块用来插旗杆的基石,称旗杆石”。

老百姓称呼这种类型的房子为“一正两厢房”,是既不同于单埭头房子,又不同于绞圈房子的另一种住宅建筑名词。这既是根据实际房型给予的称呼,也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常用称呼。他们从不称其为绞圈房子,是因为二者形制完全不同。至于前面的围墙,则是使这种房子形成封闭式,多从安全角度出发考虑的,它还是“三面有房”,是三合院,它同前埭、后埭房子和厢房组成“四面有房”的四合院式绞圈房子并不是同一种类型,不可混为一谈。

一正两厢房的三合院前面打了围墙,它的大门就开在围墙中间,有的还建有装饰漂亮的门头。这种门头叫什么?有的写明是仪门头,把它完全等同于绞圈房子的仪门头了。

这也是不妥的。

理由很简单,它不是礼仪之门,它的作用仅从安全角度考虑,将宅院封闭起来而已。至于有的门头装饰极为考究,同正式的仪门头不相上下,那也只是体现了宅院主人的奢华追求。仪门头的位置也不对,绞圈房子的仪门头把华丽一面藏在里面,它却故意露给外面人看,故造型什么都特别夸张。也有的门头只是在上面简单加了些装饰,完全没有章法可言。

2023年5月起,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

在上海,有一种比石库门出现要早得多,从形制到结构也更具特色,且分布范围也比石库门广得多的老房子,它就是绞(方言读音gāo)圈房子。它是海派建筑、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本土建筑的继承,积淀的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方言土语等文化元素。

作家、上海地方志研究者褚半农先生从小生长于闵行莘庄地区,在老家褚家塘的绞圈房子里住了近40年,不仅充满回忆,更颇有研究。1983年在参加上海第一轮地方志修纂工作时,他根据房子结构特点及民间读音,将这种房子的写法定名为“绞圈房子”,记入了《上海县志》中,最早让本地特色民居“绞圈房子”正式载入地方志中。

本书是一部学术成果集,更是上海郊区、尤其是闵行区建筑历史变迁、人文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2024年6月起,第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明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