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搜索Manner咖啡的官网,你会发现,它的介绍的第一句话,便是「上海MANNER COFFEE开创国内精品小馆的先河。基于上海本土COFFEE文化向全国辐射。从最早的南阳路,到现在的爆发式增长,见证中国咖啡文化的蓬勃发展。」

如果寻找这样一句话介绍的关键字句的话,「精品小馆」和「爆发式增长」,无疑是两个看上去反映Manner咖啡商业模式的字眼。

所谓的「精品小馆」,其实告诉了我们每一个Manner咖啡的门头和店面不大,而所谓的「爆发式增长」,其实告诉了我们Manner咖啡正是因为是「精品小馆」,所以,才可以在资本的加持之下,实现爆发式的快速增长。

这是Manner咖啡之所以会在竞争激烈的咖啡赛道上杀出重围的关键,同样是Manner咖啡走入到发展死胡同的关键。

这些天,爆出的Manner咖啡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冲突,正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一味地讲求快速扩张,一味地用Manner咖啡的「小」来充当资本规模扩张的「急先锋」,不去考虑顾客的消费体验,那些造就了Manner咖啡杀出重围的「杀手锏」,或许同样将会把Manner咖啡的发展带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里。

从目前爆出的Manner咖啡员工与顾客之间冲突的视频来看,顾客要求的出餐速度快,与Manner咖啡员工的出餐速度慢,是导致两者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这样一种冲突现象的出现,并不能够说明Manner咖啡本身的商业模式有什么问题。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不难看出,Manner咖啡之所以会接连爆出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冲突,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它本身的「精品小馆」的定位与爆发式的扩张速度之间的矛盾。

从目前爆出的视频来看,Manner咖啡店里的员工要么有一名,要么有两名,可以说,从这样一种人员配置来看,它的的确确是名符其实的「精品小馆」。

这样一种「精品小馆」的模式,的确具有着相当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讲究人均坪效比的大背景下,Manner咖啡的这样一种商业模式,的确具有着相当强大的竞争力。

然而,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任何的商业模式都必然需要落地到现实的商业上,都必然需要去应用到现实的市场当中来接受检验。

从Manner咖啡当前爆出的员工与顾客的冲突来看,它的这样一种模式,或许仅仅只是在资本的逻辑与层面上,具有着无可匹敌的竞争优势,可以在投资机构面前讲一个美妙的故事,但是,真正落地到现实的商业上,Manner咖啡的这样一种商业模式,或许将会遭遇到诸多的挑战。

首先,对于Manner咖啡这样的「精品小馆」来讲,顾客在点完咖啡之后,是没有坐的地方的,只能站在一旁干等。

对于很多上班一族来讲,特别是早高峰的时间,如果干等的话,其实是一种煎熬。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Manner咖啡的这样一种「精品小馆」的模式,其实是不太适合人员暴涨的现实商业需求的。

其次,Manner咖啡并不仅仅只是应对线下的顾客,而且还要应对线上的点单,并且很大一部分订单来自于线上。

当线上开始爆单,Manner咖啡的员工必然需要应对来自线上和线下的双重催单。

对于每一家店面仅仅匹配一名或者两名咖啡师的Manner咖啡来讲,其实是完全无法满足爆单情况下的出餐需求的。

目前,我们看到的Manner咖啡的冲突,无一不是因为这一原因引起。

综合以上的原因,Manner咖啡的「精品小馆」的模式,与现实商业之间的违和,最终才导致了店员与顾客之间冲突的发生和出现。

可以说,Manner咖啡的「精品小馆」模式,为自身的野蛮式的裂变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又为自身在快速扩张的路上埋下了隐患。

如果说,Manner咖啡爆出的店员与顾客之间的冲突,让我们看到了这家公司本身的商业模式所存在着的问题和弊端的话,那么,以资本和规模为主导的咖啡赛道,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以及竞争进入白热化,而并不像外界所看到的那样美好,或许才是另外一个根本原因。

曾经,瑞幸咖啡的一骑绝尘,让我们看到了咖啡赛道上所具备的强大红利。

咖啡与互联网之间的化学反应,资本入局所带来的发展动能,无一不让咖啡赛道成为了香饽饽。

以Manner咖啡为代表的一众玩家,之所以会被资本追捧,正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不得不说,资本的入局,的确让咖啡赛道一时风光无限。

但是,随着玩家们的日渐增多,特别是随着竞争的日渐白热化,玩家们同样开始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压力与挑战,内卷化、正在成为咖啡赛道新的潮流和趋势。

对于Manner咖啡这样的玩家们来讲,只有不断地通过门店扩张,只有不断地通过做大规模,只有不断地提升坪效比,才能在如此激烈的咖啡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

于是,以较低的人员配比,以较小的店面,以线上与线下的双渠道为代表的打法,开始成为了Manner咖啡可以彰显自身独特优势的关键竞争优势。

然而,这样一种竞争优势,有一个前提条件,

即,店员要以全部的精力投身到工作当中,并且要保证一定的出餐速度,对于Manner咖啡的基层一线的员工来讲,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变相的压榨。

当Manner咖啡店员的诉求与顾客的诉求产生了冲突,特别是这样一种冲突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乱象,便开始出现。

透过这样一种事件,我们看到的是,咖啡赛道的竞争开始进入到白热化的发展阶段,我们看到的是,Manner咖啡当下正在经历着的行业内卷化的进一步加剧。

如果说,Manner咖啡之过投射出来了Manner咖啡本身的商业模式存在着的巨大弊端以及咖啡赛道的内卷化加剧的现状的话,那么,「互联网+咖啡」的商业模式开始走入到一个死胡同里,则是Manner咖啡之过的更为深层次的内在原因。

我们都知道,咖啡赛道之所以 会如此火爆,除了和中国市场本身所具备着的强大的市场需求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玩家们开始将「互联网+」的模式应用到了咖啡的赛道上,并且寄希望于用「互联网+」模式继续在咖啡赛道上掘金。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经典的「互联网+」模式呢?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互联网+」模式的话,规模化,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所谓的「规模化」,其实就是通过规模的不断扩张来提升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借此来建立与用户之间的深度联系,并以此来建构自身的规模优势。

一旦规模优势建立,玩家们便可以坐享到巨大的先发红利。

可以说,「互联网+」模式不仅让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互联网巨头的出现,同样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的诞生。

在咖啡的赛道上,同样如此。

我们看到的咖啡赛道上之所以会有像Manner咖啡这样的玩家们的出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玩家们试图通过复制「互联网+」模式来重演以往的神话。

然而,我们不得不要说的是,「互联网+」模式之所以会如此神奇,之所以会造就如此多的神话,其实是与资本和流量的红利之间,有着莫大的联系的。

当资本和流量的红利不再,特别是当「互联网+」模式短期内建立不了规模优势,一切都将化作泡影。

对于Manner咖啡来讲,正在遭遇这样一种窘境。

不得不说,Manner咖啡的确有着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确可以有一批拥趸,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Manner咖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直接像我们证明了「互联网+」模式之于Manner咖啡本身的矛盾。

说到底,Manner咖啡不能仅仅只是靠着简单地复制「互联网+」模式来发展,而是需要找到与自身的「精品小馆」相匹配的发展模式,找到「互联网+」模式与「精品小馆」之间的「交集」,以此来延续自身的发展。

Manner咖啡之过,在于对于「互联网+」模式的迷恋以及盲目追捧,而并未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地带」,特别是没有找到Manner咖啡与用户和消费者之间建构新型关系的方式和方法。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Manner咖啡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那么,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它还将会暴露出更多类似的事件和问题。

结语

Manner咖啡之过,

说到底,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对以资本为主导的「互联网+」模式的极度迷恋之过;

说到底,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对以流量为主导的收割思维的极度迷恋之过;

说到底,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理论商业模型」与「现实商业」之间的差距之过。

对于Manner咖啡来讲,不能一味地被资本所裹挟,不能仅仅只是以收割流量的思维为先导,不能一味地强调规模和效率,而是需要找到与时下的发展相契合的发展新模式。

当Manner咖啡不再迷恋资本,当Manner咖啡不再执着于规模,当Manner咖啡不再阉割以店员和顾客为代表的流量,或许才能真正跳出当下的怪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Manner咖啡泼向顾客的,不是咖啡粉,而是爆发式增长所带来的压抑不住的邪火。

当这样一股邪火难以克制,特别是持续蔓延的时候,引火烧身的,或许会变成Manner咖啡自己。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行业观察家,知名KOL,数字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