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点观察:

十三届国展过后,有哪些共识正在形成?

□作者:冯华(二马头陀)

(作者简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南省直书协副主席,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主任编辑)

网络时代,问题争议在多数行业都不同程度存在,关键看争论是否有助于达成共识、促进工作。

在十三届国展行将落幕之际,回看大众对十三届国展开幕以来的各种关注和讨论,笔者认为,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网上文章展开的争论,对于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具有正向意义,其正面价值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作为行业协会,中国书协结合争议问题发布的《界定意见》和处理结果表明,网络争论的确起到了推动行业规范的作用,“模糊地带”正逐步廓清,“边缘行为”已不可行。这对于今后作者规范投稿行为、评委规范评审行为、社会厘清争议问题,都是具有参考价值和重要意义的,网络讨论促进了该事件向行业规范方向发展,在这一点上民间和官方产生了良性互动,对此也应该给予肯定。

十三届国展过后,有哪些共识正在形成?

一、对网络舆论需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应成为共识。

被称为书坛“奥林匹克”的十三届国展,名单公示和三大展区开幕以来,相关讨论非常热烈,这是网络时代才有的特殊景观。

究其实质,皆因十三届国展是书法史上首次沉浸式面对社交媒体的一届国展,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勃兴,助推书法圈“全民围观”,大家一起来“找错”“挑刺”,并且通过自媒体进行发布,这是以往历届国展均不曾面对过的新场景。以往人们对国展也关注,只是没有现在这么便捷的交流讨论平台。以往国展中也都有类似问题爆出,焦点、热点、争议点一直都有,从当时官方公布的各类处理决定也可见一斑,只是没有集中的讨论空间。这一次因为处在网络时代,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十分发达,微信群、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十分活跃,所以被网络放大了。网络放大了也好,正好可以把问题摊在桌面上,当面锣,对面鼓,大家好好研究一下。

对十三届国展开幕以来,网络反映和热议的各类问题,中国书协均视其为举报材料,分批进行汇总搜集整理,并通过事实调查和专家认定进行处理,应该说这体现了官方机构对大众和网络反映问题的重视。不过,由于中国书协循惯例选择了先调查一段时间、再公布处理的常规模式,虽然这符合官方机构办事的正常逻辑,但和舆论相比总是会显得有些滞后,从沟通时效上看,仍有改进空间。网络时代,网民并非要跟官方机构一味“抬杠”,他们其实需要的是更快捷的回应态度和更充分的信息发布。如果能尽早亮明关注的态度,而不必非得等到有了结果再发布,我想,网友的理解肯定会比现在多一些。

二、入展作者需长期追求技道并进、艺文兼备应成为共识。

从当前国展作品现状来说,确实可以窥见不少作者存在重技轻文、重艺轻道的情况。有的作者愿意花很大力气去对某一种笔画、某一个字形苦苦练习,却不愿意花一点点时间,对书写的文本进行文意理解和繁简字正确转换。有的作者愿意花几千、几万元参加所谓的国展班对作品形式进行反复打磨,却不愿意花一点点金钱买书读书,提升个人文化修养。这真可谓人人习见、见怪不怪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当前国展投稿作品和入展作品当中,错别字问题屡见不鲜,甚至因为某一个字引起极大的网络争议,就是对这种“怪现象”冰山一角的客观反映。

除了文字水平和文化修养亟待提升以外,部分作者的人格修为、媒介素养、艺术观念也存在先天不足,有的在入展之后采取不够恰当的庆祝方式,有的对待网络批评采取不合适的反馈态度,有的在网络舆情前表现出顾此失彼的应对能力,这些方面应该说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仅仅会写字,并不能成为书法家,仅仅入个国展,也不能说明自己水平有多高。在成为“书法家”的路上,大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德艺双馨、技道并进、艺文兼备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是毕生努力的方向。如果不愿意朝这个方向努力,思想上不重视,而只满足于就是写个字,玩玩技术,那终生也不过被人视为“写字匠”,而非真正的“书法家”。——这一点,我们只要随便翻翻艺术史,对此就会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三、对国展评委的更高要求和更严格自律应成为共识。

网络时代的新环境,对国展评委如何履职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官方对评审守则有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国展评委也须强化自律,避免瓜田李下,减少不必要的非议和争端。

对国展评委的更高要求,应突出在如何完善优化评审工作流程,建立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的机制上,不但要流程严密,更要看结果导向。评委的遴选至关重要,一批评委决定一批作品,不同的评委组合决定了评出的作品组合。不管制度怎么完善,人作为个体终归是个性化的,是有不同审美偏差的。对评委的遴选,要充分考虑到艺术视野、审美取向、对行业的整体洞察和公认的公德心。我们整天考试作者,对评委要不要考试,要不要对评委的素质进行一下测试?评委能不能服众,是否具备良好的履职能力,这些问题不能交给抽签决定,而应该有更细化的考核机制。

“评委不办班,办班不评委”。凡是做评委的,是否应该考虑不办培训班,或者说可以搞公益培训,但尽量不要搞商业性培训班。想办班,就专心办班挣钱,按商业逻辑行事,但是不方便再来当评委了。商业的归商业,评审的归评审,车走车路,马走马路。当然,这个建议可能有点简单粗暴,也未见得完全合情合理。现有评审制度中有回避制度,也就是说,评委如果发现哪个人是自己的学生、亲属可以声明提出回避,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操作性。但是,如果评委本人不提出回避,中国书协也不知道,那这样问题就稀里糊涂过去了。因此,这里笔者只是抛个砖头,希望大家提出更合理、更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但无论如何,显然网络大众已经对评委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点共识应该被注意到并设法改进。

四、对国展改革须与时俱进、持续优化应成为共识

笔者认为,当前的一些问题,本质上是国展原有部分工作机制不能完全与网络时代相匹配、相适应造成的。我们除了讨论个例问题,还应当从制度化层面,对现有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相关问题亟待进行制度化改革。一是国展公示方式应当尽快改革。既公示名单,也公示作品照片。二是评审模式与审读方式应当改革,评委组成应当继续改善,作品审读可向网络开放。三是“入一次届展就能解决会员”门槛太低,容易刺激“闯关”行为,应当考虑加以改变,一个作者须入展三次以上才能入展,或者向其他协会借鉴实行积分制。四是治乱用重典,对作弊者应当进行公开曝光,并实施禁赛等处罚。此前中国书协一直采取比较温和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先发布公示名单、再公布入展名单的方式,具体处理了那些人,由读者自行对比查看。从有关部门角度看,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降低对被处理对象的伤害程度,避免引发网暴或其他不必要影响;但从公众反应看,多数认为这种方式过于迂回、低效,警示效能不够。从本届国展爆出的乱象看,这种做法的确过于仁慈,应当考虑改变思路,重拳出击。因此建议今后官方还是明确公布处理结果,让人知敬畏、受震慑。当然,还要区分性质,有些问题是作弊,有些问题是违规,有些则是其他不同性质的问题,也需要说清楚。

五、在批评与被批评者、入展与未入展者之间亟需达成良性互动应成为共识。

第十三届国展结果公布以来,网络对入展作品的批评声一浪接着一浪,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网络关注,随着舆论争议的发展,在批评与被批评者、入展与未入展者之间产生了一种过去不常见的紧张关系,并且有形成长期情绪对立和意气之争的倾向。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为了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这种倾向必须尽快制止并加以改进。任何一门艺术,要想繁荣发展,都离不开艺术批评的“在场”。批评的话语无论多难听,只要是在艺术批评的范畴以内,作者都应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当然,在个人的艺术风格追求上,作者尽可以采取“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立场,这一点,与欢迎批评的态度并不矛盾,了解二者分野的朋友自然理解。至于在批评与被批评者、入展与未入展者之间刻意制造情绪对立,煽动立场矛盾,鼓励戾气膨胀,以人划线分敌我,不能持平看待就事论事,这类言行无助于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此不待多言者。

六、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应该成为当代书坛的最大公约数。

对当前书法界各种乱象产生的原因,从表面上来看,固然是由于市场化和网络化带来的一些现实问题在作祟,从根本上来说,笔者认为,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前书法界的最大问题,对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应该成为当代书法的最大公约数。

身处物质时代,书法在在成为射利的媒介、谋生的手段、炒作的舞台。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庸俗化、物欲化、地摊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蕴含在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精华当中的“超越性价值”——其对健全人格的涵养、对个体精神追求的陶冶,对人生审美理想的塑造,早已被多数人置之脑后,或者“口能言之,而身不能行之”,成为欺骗大众的说辞,而非身体力行的真经。

美学家科林伍德有一句话:“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对此,笔者认为,作品写没写错字,该不该入展,都不是当前书法界应该关注讨论的最重要问题。一个艺术领域,如果“集体无意识”地丧失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而变成一个像菜市场一样只有叫卖、只有吵闹、只有喧嚣、只有讨价还价、只有口水与唾沫的所在,没有思考、没有追求、没有精神、没有理想、没有灵魂,不读书、不提升,斤斤计较于细枝末节问题,对核心问题弃置不论、视若无睹,这个艺术门类也就离死亡不远了,或者说,这门艺术至少是没有希望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重大关切。希望书法界的朋友们能对此给予更多关注。

相信通过前一段时间的网络议论,不少书法从业者和书法圈中人都对以上问题有了充分的思考,正在或已经达成了部分共识。这正是当代书法进行深刻重塑、持续改进提升的重要契机。因此,构建共识,持续改进,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所有共同努力的方向。

全民围观、众声喧哗是时代的特点,这为国展等工作带来了有别于往届的压力,同时也为解决书法行业问题提供了时间窗口和沟通平台。只要让网络时代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同时各项制度积极进行配套改革,形成合力,与时俱进,迭代升级,一些历史积累的行业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深度清理,而当代书法亦将借此更上层楼。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