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对于教养的评判标准都不尽相同,教养不是一个固定式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于教养的认知也不同。

在我看来,有教养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春风一般的存在。

或许是在我们高光时刻,给予真诚的赞扬;

也或许是在落魄时,哪怕自己浑身湿透,也不忘弯腰扶你起身。

总是善良得恰到好处,温柔得不争不抢。

如四月的一阵轻风拂过脸庞,如五月的一缕暖阳照耀人们的心间。

那如何看我们身边的朋友是否有教养呢?直接看以下三个方面就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对朋友,看边界

毕淑敏说:“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

而有教养最好的证明莫过于对待朋友、同事有清晰的“边界感”。

有边界感的朋友不会强迫你与他分享情绪或产生共情,也不会强迫你与他利益共享,对你的选择和生活始终保持尊重。

适当的距离感、神秘感恰恰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之前有个爆火的问题[死后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点赞量最高的一条是“手机被破解,里面的聊天记录和浏览记录都被扒光”

有网友跟贴“想想就觉得社死,无疑是让我再死一遍”

幽默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对个人的隐私及其看重。

边界感无时不在,在朋友的相处中,在职场的工作中。

有位朋友分享,他们办公室总有一位“监督员”,他总喜欢拿着水杯在每个人的背后晃,看看他们电脑上在干什么。

虽然每个人都是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但是他这样的行为还是很令人不适。

长期以来,同事实在受不了,打趣道“小王,老板是不是给了你双份工资,平时兼职当监督员呀。”

其他同事接着调侃:"就是,小王来了办公室环境好的不得了,都没人敢摸鱼了。"

边界感模糊,会不自觉的让他人对自己产生反感、不满,甚至被讨厌还不自知。

他们往往只存在自己的世界中,用自己的事情轰炸着身边的人。

没有边界感的社交,一方有持无恐,一方有苦难言,别扭的拧巴下,最终只能关系破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对家人,看脾性

朋友圈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总是把温柔留给陌生人,却把焦躁留给自己爱的、爱自己的人。

看到这句话,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小小的触动。

生活中,心情不好时、工作不顺利时往往会把气撒在父母或者伴侣身上,把礼貌、温柔、微笑留给陌生的人。

我们总是会对我们亲近的人太过于苛刻。

总希望他们像我们肚子中的蛔虫,可以第一时间感知我们的情绪,第一时间知道我们想要什么,第一时间准确的帮助到我们。

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对他们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似乎我们就是这样,对待陌生人总可以毕恭毕敬的,但一回到家面对亲人,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所有的消极情绪瞬间爆发。

儿时,无论吃什么都会跟小伙伴们分享。

可回到家后,面对兄弟姐妹的时候,就连一根棒棒糖也会争得你死我活,非要一争高下

长大后,面对同事、朋友,我们谦让有礼,偶尔也会请客吃饭。

对不熟的人,我们毕恭毕敬,节日下也会发送祝福;

可唯独对自己的亲人,可能连一句节日问候也都习惯性地忽略。

而当我们伤心时,家是我们倾倒苦水的避风港;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家是我们向后退一步的勇气;

但当我们愤怒时,切记不要把家当作自己情绪发泄筒。

成年人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这也是我们深化教养的必修课。

那些爱你的人,通常对你更加的宽容,对你更加宠溺,但是不要让他们对你爱的纵容,成为你发脾气的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对底层,看尊重

社会是赤裸的,有大把攀炎附势的人在,所以看一个人的教养,看他对于底层工作者的态度是最直观的。

我有一位朋友,在我们相处时,他总是很有礼貌,但有一次吃饭,他对服务员的态度让我大跌眼镜。

后来他约我们吃饭,我们就都推脱了。

教养是根植于内心的,它并不是轻易可以装出来的。

钱钟书晚年时生了重病,住进了医院,请了一位乡下的保姆。

每次吃饭时,她总是以吃不完为由,它一半保姆一半。

在住院期间,即使钱钟书疼得要命也自己忍着,生怕打扰到保姆休息,并且平时交谈中,也很尊重保姆。

在偶然一次中,钱钟书听到了保姆在打电话,说是盖房子急需用钱所以迫不得已来到大城市打工。

怕伤了保姆的自尊心,于是钱钟书与杨绛用方言沟通,让杨绛下次来时带3000元给保姆。

木心说过:有教养的人士,对车夫、浴室侍应生、任何传递物品的人,从来不会敷衍搪塞。

真正有教养的人,最根本的是可以体谅底层人民的苦,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不易,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底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