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毛主席和好友萧子升趁着学校放暑假的时间,决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游学。一路上他们见到了许多穷苦人家,也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事情。

不久后毛主席和萧子升来到了宁乡的一个寺庙里,令人意外的是他们还没有道明自己的身份,寺庙内的一位老和尚就直接说出两人的名字。正当毛主席和萧子升疑惑的时候,老和尚又说出两个预言,其中一个预言变成真,另一个则成为毛主席心中永远的痛。

那么这位老和尚所说的两个预言究竟是什么呢?为何其中一个预言会成为毛主席心中永远的痛呢?

毛主席的恩师和岳父杨昌济生前曾说过:“我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学5年,弟子有上千名,但最赏识和器重的却只有3位,分别是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

众所周知毛主席和蔡和森的关系是非常好的,然而毛主席和萧子升的关系却令不少人十分疑惑,他们两个的关系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萧子升1894年出生在湖南的一个书香家庭中,他文思敏捷、才气纵横,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所作的诗作和文章经常在学校进行展览。

一师的国文老师王钦安先生更是将萧子升看作是一个天才,夸他的文章颇有宋朝欧阳修的遗风。杨昌济对萧子升的文采也是十分欣赏的,甚至将他文章中出现的妙言警句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萧子升曾在自己的作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不为我而造就我,而为国家造就我;不为我求学问,而为学问求学问。”

杨昌济读后立刻将这句话收入自己的日记本中,并批示道:

“《张子正蒙》言‘道能物身故大’,又言‘君子之大也大于道’,正是此意。”

萧子升不仅会写作,还擅长书法,他留下的墨迹大多都古拙苍润、韵味叠出,连毛主席也频频称赞。

毛主席1910年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时候,和萧子升的弟弟,也就是后来著名的诗人萧子璋(萧三)是同班同学。主席曾从萧三的手中借阅过《世界英雄豪杰传》,这本书中记录了不少名人的传记,毛主席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深表钦佩。

毛主席还对萧三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和独立起来,还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并不是问题,我们要随时准备进行长期奋斗!”

毛主席于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天春天该校和一师合并,毛主席也成为一师的学生。由于毛主席和萧子升是同乡,再加上萧子升是萧三的哥哥,所以毛主席进入一师不久后就认识了萧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进入一师后勤奋好学,他和萧子升一样,以能诗善文见长。杨昌济经常给他的作文打满分,某次毛主席写了一篇名为《心之力》的文章,杨昌济读后爱不释手,竟然在满分的基础上还多加了5分,这在当时可是绝无仅有的。

除此之外一师还有一个展览室,会定期从十几个班的学生书写的作文中挑选几份好的用来展览,毛主席和萧子升的文章经常被挂进展览室。而通过这一中介,两人对对方的文采和思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令他们的交往产生了飞跃的进步,从仅仅相识变成无话不谈的好友。

在一师学习的日子里,除了上课外,毛主席和萧子升可以说是形影不离了。课余休息时间,他们两个会聚在一起讨论学校的组织安排;晚饭结束后,两人总会沿着湘江漫步,一边走,一边交流学习心得。

第一师范后面有一个山峰名叫妙高峰,从学校里面的体育场走出,只用几分钟就能抵达那里,站在山顶上还可以俯瞰学校高耸的建筑,也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岳麓山。

夏天的时候,毛主席和萧子升经常在晚上登上妙高峰,他们坐在星月之下,面对万家灯火,谈古论今。当时刚好是袁世凯担任大总统不久,他们从报纸上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事情后,不由得为中国的未来感到忧虑。

有一次两人在妙高峰上彻夜长谈,毛主席说:“康有为是有很多好的想法,但他已经是过时的人了。孙中山先生虽然是真正的革命领袖,但他的手上却没有半点军权……”

萧子升说:“袁世凯不过是一名罪犯,那些带兵的也不过是他的傀儡而已!”

面对如此现象,毛主席和萧子升得到的共同结论是寻找新生力量,并策划出一个共同信封的坚定理想。

1915年夏天,萧子升从一师毕业,毛主席仍留在一师学习,但这并未让两人的交往所中断,相反,他们的感情越来越好,友谊也越来越深。

从1915年到1918年,毛主席给萧子升的信留存下来的共有13封,仅仅是1916年6月到7月期间,毛主席给萧子升就写去三封信,从这里足以看出两人关系的密切。

1915年毛主席在反袁斗争中编辑了《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一书,他给擅长书法的萧子升写去一封信,希望他能够给这本书题写一个书名。萧子升接到来信后当即用行书体写下了书名,并立即送去给毛主席。

1916年2月,萧子升出于对毛主席的情谊,特意将祖遗的经史子集共77种无偿送给毛主席。

对于萧子升的举动,毛主席十分感动,但对于这份厚礼自己又不能贸然收下,于是他给萧子升写去一封信,陈述自己不能接受这份礼物的原因:

“昨日相赠的书籍,恕我不敢收下。一来赠而不读,读而无得,是辜负了你的用心;二来子升兄的手里也不富裕,切不可这么消耗。”

毛主席这封信既表明自己不能收下的原因,又说明两人的关系真的很好。

毛主席和萧子升一起游学

纵观毛主席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在青年年代就有了十分伟大的志向和抱负。青年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在此期间他不仅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救国救民努力奋斗,而且心怀天下,主张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

毛主席曾在自己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这样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毛主席在这里特意强调了读书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读没有字的书,也就是社会和天下万事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认为想要读懂这本书,就必须要走出学校这个“大牢笼”,亲自到社会上调查研究,体验民情。毛主席是这样认为的,当然他也是这样做的。

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就曾和好友进行游学,其中对毛主席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要数1917年暑假和好友萧子升的游学了。

所谓游学,本就是旧社会一些读书的人用来寻师求友的一种方式,但是也有一些落魄文化人利用游学的名义给人家写字做对联为生,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乞讨。

毛主席和萧子升这次求学就是效仿古人,不花一文钱,靠着乞讨的方式解决吃和住的问题,但他们又有本质上的不同。那些落魄的文人可能是依靠乞讨为生,而毛主席和萧子升则是从社会底层来看待这个社会,看待人情世态,从而了解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毛主席和萧子升穿着草鞋,背着包袱,历时一个月,走了九百多里的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等5个县的广大农村和一些城镇。除此之外他们还走访了不少学士名流、农民、小商人、和尚等社会各界人士,从中也了解了不少民情、乡情等方面的知识。

在游历宁乡的途中,毛主席和萧子升还来到好友何叔衡的家中。由于毛主席的日记本中记有何叔衡家中的地址,于是他们决定前去拜访。他们一路走走停停,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赶到何叔衡的家中。

几人一番寒暄后,何叔衡问他们:“你们这是从哪里来的啊?”毛主席说:“我们是从长沙一路走过来的,是来拜访你的!我们现在在进行一项尝试,尝试分文不带地旅游,我们这样看上去真像是叫花子!”